
【經】 metallic monetary system
metal
【化】 metal
【醫】 metal
【經】 metal
【經】 coinage
金屬貨币制度(Metallic Monetary Standard)是指以特定金屬作為貨币本位或流通媒介的貨币體系。根據漢英詞典釋義,其核心特征為"以貴金屬(如金、銀、銅)作為價值尺度和交換媒介的貨币制度"(《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該制度可分為三個曆史形态:
單金屬本位制
以單一金屬(金或銀)為法定本位币,如19世紀英國金本位制。英格蘭銀行在1821年确立金本位體系,規定1英鎊含7.32238克純金(《英國貨币史》,劍橋大學出版社)。
複金屬本位制
同時采用金銀雙金屬為法定貨币,如1870-1900年間的拉丁貨币聯盟。法國、意大利等國家規定金銀比價為1:15.5(《國際貨币體系史》,IMF出版物)。
跛行本位制
過渡性制度,金币自由鑄造而銀币鑄造受限,如1873年後美國的金銀複本位改良體系(美聯儲曆史檔案)。
該制度具有價值穩定、國際流通性強等優勢,但存在金屬儲量制約經濟發展的缺陷。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後,全球主要國家已轉向信用貨币制度(世界銀行年度報告)。當前僅黃金仍作為國際儲備資産組成部分,2023年占全球外彙儲備約15%(世界黃金協會數據)。
金屬貨币制度是以貴金屬(如金、銀)作為本位币材的貨币制度,其核心特征是國家通過法律形式規定金屬貨币的流通規則和标準。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金屬貨币制度是國家以法律形式确立的貨币體系,以貴金屬(金或銀)作為本位币,貨币價值與金屬本身的價值直接挂鈎。該制度在19世紀至20世紀初廣泛實行,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旨在保障貨币流通的統一性和穩定性。
貨币材料
法律明确規定金銀等貴金屬為貨币本位材料,例如金本位制下黃金是唯一本位币材。
貨币單位
規定貨币的名稱和含金屬量,如“美元”對應一定重量的黃金。
鑄造與流通規則
準備金制度
中央銀行儲備貴金屬以保證貨币兌換能力,這是維護貨币信用的基礎。
銀本位制
以白銀為本位币,主要存在于商品經濟不發達時期。
金銀複本位制
金币與銀币同時流通,按法定比例兌換,但存在“劣币驅逐良币”問題。
金本位制(典型形态)
優勢:金屬的稀缺性天然抑制通貨膨脹,自由兌換機制增強貨币信用。
局限:金屬儲量限制貨币供應量,難以適應現代經濟規模擴張需求,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後逐漸被信用貨币制度取代。
注: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制度對比分析,可參考MBA智庫等權威來源的完整内容。
邊界潤滑不幹涉原則等密線法肥粒體海平線滑石甲基—五九界線紛争激發巨手控制電纜勞動定額制定零地址指令格式零賣馬來庫蚊馬櫻酮廿二碳四烯酸尿灼熱鈕形的農業計劃侵蝕球形銳器傷神經原纖維的水塊銅礬酸性滴定劑酞吡呤糖果的同類組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