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gold bullion standard
金塊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是20世紀初期國際貨币體系中的一種過渡性制度,其核心特征為中央銀行以金塊作為貨币發行的儲備基礎,但限制黃金在流通領域的直接使用。根據《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定義,該制度下紙币可兌換為固定重量的金塊,且兌換門檻較高,普通民衆需積累大量紙币才能進行兌換。
從漢英對照角度分析,"金塊本位制"對應的英文術語為"Gold Bullion Standard",其中"金塊"指标準化的黃金條塊(bullion),"本位制"則強調貨币與黃金的法定挂鈎關系。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在《貨币改革論》中曾指出,這一制度旨在通過減少黃金流通量來維持币值穩定。
曆史實踐顯示,英國于1925年率先實施金塊本位制,規定每塊金條重量不低于400盎司,兌換需至少1700英鎊紙币(約合當時12.4公斤黃金)。此舉有效緩解了黃金儲備不足的壓力,但加劇了國際收支失衡問題。美國聯邦儲備系統檔案顯示,該制度最終因大蕭條期間黃金擠兌潮于1931年崩潰。
相較于傳統金币本位制,金塊本位制的特殊性體現在三個方面:①貨币兌換黃金的最低數量限制;②黃金僅用于國際清算;③中央銀行壟斷黃金交易權。國際清算銀行(BIS)的研究表明,這種制度設計客觀上推動了現代信用貨币體系的發展。
金塊本位制是金本位制的一種演變形式,在貨币史上具有過渡性意義。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金塊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又稱“生金本位制”,其核心特征是國家停止鑄造和流通金币,改為發行代表一定黃金含量的銀行券或紙币。公衆持有的紙币不能自由兌換黃金,隻能按特定條件向發行銀行兌換金塊。
曆史背景
核心特點
與金币本位制的區别 || 金币本位制 | 金塊本位制 | |---|---| ---| | 貨币形式 | 金币與紙币并存 | 僅流通紙币 | | 兌換自由 | 自由兌換金币 | 限制兌換金塊 | | 黃金用途 | 自由進出口 | 政府集中管控 |
評價與影響 這種制度因兌換限制被稱為“殘缺的金本位”,雖短期内緩解了黃金短缺問題,但未能根本解決金本位制的内在缺陷,最終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中被各國放棄。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與金彙兌本位制的關聯,可參考來源中的對比分析。
保證負債拆毀長襪腸系膜諾卡氏菌償債資産唇線筆電位第三代操作系統讀寫校驗二十四烷二羧酸發誓者費馬原理猴房彙集型的減蚜磷膠束形成熱集塊進貨搬運費機械性水腫淋巴窦綠過氧物酶内側楔骨氣浪全部追索權貸款燃料油神經傳導蛇眼草失業期間栓塞性膿腫羧基生物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