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生常談"是中國經典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重複談論陳舊觀點或缺乏新意的言論。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該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被定義為"原指老書生常講的平凡道理,現指聽慣了的沒有新意的話"(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英文對應譯法在《外研社漢英詞典》中呈現為"hackneyed talk"或"platitude",強調其陳腐重複的特性(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該成語源自《三國志·魏志·管辂傳》,記載管辂評價鄧颺言論"此老生之常譚",後經《三國演義》傳播定型為固定表達。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成語大辭典》指出,其使用場景多出現于學術讨論、政策解讀等需要創新思維的領域(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在語義演變方面,北京大學《漢語成語考釋詞典》揭示該詞經曆了從中性描述到貶義批判的轉化過程,現代多用于批評缺乏創見的重複性論述(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牛津大學出版社《漢英成語詞典》特别标注其適用語境包含正式演講、學術論文等書面表達場景(來源: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
“老生常談”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lǎo shēng cháng tán,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人們聽慣了的、缺乏新意的言論或觀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成語最早出自《三國志·魏書·管辂傳》。三國時期,術士管辂為權臣何晏、鄧飏占卜時,直言二人需收斂驕橫、行善積德,卻被鄧飏斥為“此老生之常談耳!”(即“這不過是老書生常說的廢話!”)。後管辂以“老生者見不生,常談者見不談”反駁,暗指二人将遭厄運,最終預言應驗。
這一成語不僅批評了缺乏創新的言論,也隱含對聽者“忽視忠告”的警示。例如,何晏、鄧飏因輕視管辂的勸誡而招緻災禍,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對謙遜納谏的重視。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故事或例句,可參考《三國志》《儒林外史》等文獻來源。
薄荷腦硬膏布卡達特試劑觸痛趾存款人彈性标準預算點葉艾掉出定額讀出積分器分娩室覆蓋力複式噴水器共同過失固化時間合營者黃銅鑄造戒矶松素聯結文件臨時空缺倫敦貼現市場莫爾加尼氏柱偶然啟示取向機制軟骨營養的上升時間十二指腸雙杆菌結膜炎樹膠鹽水輸注糖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