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歌作者英文解釋翻譯、挽歌作者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elegist
相關詞條:
1.elegiast 2.threnodist
分詞翻譯:
挽的英語翻譯:
coil up; draw; lament sb.'s death; link; pull; roll up
歌的英語翻譯:
sing; song
作者的英語翻譯:
author; penster; scribe; writer
【法】 author; writer
專業解析
挽歌作者(Elegist)的漢英詞典釋義
核心定義
"挽歌作者"指創作挽歌(elegy)的詩人或作家。挽歌是一種哀悼逝者、表達悲恸或反思生命無常的詩歌體裁。其英語對應詞為"elegist",源自希臘語"elegos"(哀歌),特指以挽歌體寫作的文學創作者。
詞源與文學功能
-
詞源演變
- 英語"elegist"源于18世紀,最初專指古希臘羅馬時期用挽歌體(elegiac meter)寫作的詩人(如奧維德)。現代用法擴展至所有創作哀悼主題作品的作者。
- 漢語"挽歌"最早見于《晉書·禮志》,指送葬時吟唱的哀歌,後引申為文學體裁。
-
主題與形式
- 西方傳統:挽歌常以死亡、愛情、戰争為主題,采用對句(couplet)結構,如托馬斯·格雷的《墓園挽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 中國語境:古典挽歌(如潘嶽《悼亡詩》)側重個人哀思,現代挽歌則融合社會批判(如魯迅《悼楊铨》)。
文化差異與翻譯要點
- 英語"elegist"的廣義性:可涵蓋對自然消逝(如田園挽歌)或文明衰落的哀歎,不限于悼亡(例:雪萊《阿多尼斯》悼濟慈)。
- 中文"挽歌作者"的狹義性:更強調對個體/群體的直接哀悼,需根據語境選擇譯法:
- 悼念個人:elegist(如"杜甫是唐代著名挽歌作者" → Du Fu was a renowned elegist of the Tang dynasty)
- 社會哀歌:dirge writer 或 lament poet(如對戰争悲劇的書寫)。
代表作者與權威參考
- 西方:約翰·彌爾頓(《利西達斯》)、惠特曼(《當紫丁香上次在庭院開放》)。
- 中國:陶淵明(《挽歌詩三首》)、徐志摩(《哀曼殊斐兒》)。
- 學術來源:
- 《牛津英語詞典》定義"elegist":OED: Elegist
- 《中國文學大辭典》"挽歌"條目(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注:挽歌作者需兼具抒情深度與形式技巧,其作品既是情感宣洩,亦為哲學沉思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挽歌”是一種哀悼死者的詩歌形式,常用于葬禮或表達對逝者的懷念,後來也引申為對舊事物消亡的哀歎。以下是相關作者的詳細解釋:
一、“挽歌”的詞義
“挽歌”最初指送葬時哀悼者所唱的歌曲,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漢魏時期成為官方喪葬禮俗之一。其内容多表達對生命短暫、生死哲理的思考,如陶淵明的作品中便體現了這種生死觀。
二、主要作者及作品
-
陶淵明
創作《拟挽歌辭三首》于晚年(63歲),詩中假設自己死後的場景,以豁達态度看待生死。名句“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達了對死亡的超然。此組詩被公認為挽歌題材的經典,語言質樸而哲理深刻。
-
缪襲(三國魏)
其《挽歌》被鐘嵘《詩品》評價為“惟以造哀爾”,詩中通過生死對照和自然永恒與人生短暫的對比,展現了理性達觀的生死觀。
-
辛笛(現代詩人)
1936年創作新詩《挽歌》,結合李商隱的用典風格與艾略特的現代主義手法,被稱為新詩“活用典”的範例。
-
其他作者
- 陸機(西晉)作《庶人挽歌辭》,以“陶犬不知吠,瓦雞焉能鳴”等意象諷刺生死虛幻。
- 北島(當代詩人)亦有同名詩作,但流傳度和權威性存疑。
三、總結
“挽歌”的核心主題是生死哲思,陶淵明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缪襲、辛笛等不同時代的詩人則從各自角度豐富了這一題材。如需進一步了解某位作者的具體詩句或背景,可參考上述标注的來源。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礙口表面焊彩色電視放送唱針拖曳襯片尺寸不合格慈善事務署電弧縱隔廢品利用構型性質管理倉庫者航空提單角膜混濁性視力障礙揭幕經濟事務開市劣等硬币臨時戶口漏洩阻抗毛細上升諾卡氏菌性膿腫前向動作調整器塞明掃描器舌下囊腫受盡雙面軟磁盤同胞的未定型麻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