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斐二氏試驗英文解釋翻譯、外-斐二氏試驗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Felix test; Weil-Felix test
分詞翻譯:
外的英語翻譯:
besides; in addition; not closely related; other; outer; outside; unofficial
【醫】 ec-; ecto-; exo-; extra-; xeno-
二的英語翻譯:
twin; two
【計】 binary-coded decimal; binary-coded decimal character code
binary-to-decimal conversion; binary-to-hexadecimal conversion
【醫】 bi-; bis-; di-; duo-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試驗的英語翻譯:
experiment; test; try; try on; try out; examination; experimentation; trial
trial run
【計】 breadboarding
【醫】 probation; test; tria
【經】 test; trial
專業解析
外-斐二氏試驗(Widal-Weil-Felix Test),簡稱外斐試驗(Weil-Felix Test),是一種經典的血清學凝集試驗,主要用于輔助診斷由立克次體(Rickettsia)引起的某些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地方性斑疹傷寒。
-
中英文名稱與核心目的
- 中文名稱: 外-斐二氏試驗 (Wài-Fěi Èr Shì Shìyàn)。其中“外”指埃德蒙·外爾(Edmund Weil),“斐”指阿瑟·斐利克斯(Arthur Felix),兩人共同建立了該試驗的基礎原理。
- 英文名稱: Weil-Felix Test (WFT)。有時也稱為 Widal-Weil-Felix Test,因費爾南·維達爾的貢獻被提及。
- 核心目的: 檢測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能與某些變形杆菌(Proteus)菌株(如 OX19, OX2, OXK)的 O 抗原發生凝集反應的抗體。這些抗體并非直接針對立克次體本身,而是因為立克次體與這些變形杆菌具有部分共同的耐熱多糖抗原成分(交叉反應抗原)。因此,該試驗是一種異嗜性凝集試驗(heterophile agglutination test)。
-
試驗原理與操作簡述
- 試驗基于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将患者的血清樣本進行系列倍比稀釋。
- 将不同稀釋度的血清分别與特定的變形杆菌菌株(通常是 Proteus vulgaris OX19, OX2 和 Proteus mirabilis OXK)的滅活菌體懸液(O 抗原)混合。
- 在適宜條件下(如 37°C 水浴)孵育一段時間。
- 觀察結果:如果血清中存在針對相應交叉抗原的抗體,則會與變形杆菌抗原結合,形成肉眼可見的凝集塊。凝集發生的最高血清稀釋度即為該抗體的效價(滴度)。
-
臨床意義與解讀
- 輔助診斷: 主要用于輔助診斷立克次體病:
- OX19 陽性: 高度提示流行性斑疹傷寒(普氏立克次體 Rickettsia prowazekii)和地方性斑疹傷寒(莫氏立克次體 Rickettsia typhi)。OX19 效價 ≥ 1:160 或恢複期血清效價比急性期(發病初期)升高 4 倍或以上具有診斷意義。
- OX2 陽性: 可見于某些斑點熱群立克次體感染(如落基山斑點熱),但不如 OX19 對斑疹傷寒特異。
- OXK 陽性: 主要見于恙蟲病(恙蟲病東方體 Orientia tsutsugamushi)。OXK 效價 ≥ 1:160 或恢複期效價顯著升高有診斷價值。
- 局限性:
- 非特異性: 該試驗檢測的是交叉反應抗體,并非立克次體特異性抗體。其他感染(如變形杆菌感染本身、鈎端螺旋體病、回歸熱等)或免疫狀态也可能導緻假陽性結果。
- 敏感性不足: 在疾病早期或免疫抑制患者中可能出現假陰性結果。
- 無法區分具體病原體: 不能區分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
- 現代應用: 由于上述局限性,外斐試驗在現代實驗室診斷中的地位已逐漸被更特異、更敏感的檢測方法所取代,如:
- 立克次體特異性抗體檢測(如間接免疫熒光試驗 IFA、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ELISA)。
- 分子生物學檢測(如 PCR 檢測立克次體核酸)。
然而,在資源有限的地區或作為初步篩查手段,外斐試驗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
名稱來源
- 該試驗以兩位關鍵研究者命名:
- 埃德蒙·外爾 (Edmund Weil, 1880-1922): 奧地利細菌學家。
- 阿瑟·斐利克斯 (Arthur Felix, 1887-1956): 波蘭裔英國細菌學家。
- 他們在 1916 年共同發現斑疹傷寒患者的血清能與某些變形杆菌菌株發生凝集反應,并據此建立了這一診斷方法。費爾南·維達爾(Fernand Widal)在傷寒血清學診斷方面的貢獻也被關聯提及,故有時稱為 Widal-Weil-Felix Test。
權威參考來源:
- 《醫學微生物學》教材 (Medical Microbiology Textbooks): 如 Murray, P. R., Rosenthal, K. S., & Pfaller, M. A. (Eds.). (2021). Medical Microbiology (9th ed.). Elsevier. 該教材詳細闡述了立克次體病的病原學、發病機制及實驗室診斷方法,包括外斐試驗的原理和應用。[來源:标準醫學教材]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 (CDC) - 立克次體病診斷: CDC 官網提供關于立克次體病(包括斑疹傷寒和斑點熱)的實驗室診斷指南,會提及傳統的外斐試驗及其在現代診斷中的角色。 [來源:https://www.cdc.gov/rickettsial/lab-diagnosis/index.html]
- 臨床實驗室标準協會文件 (CLSI Guidelines): 雖然 CLSI 可能沒有專門針對外斐試驗的獨立文件,但其關于血清學試驗性能标準和解釋的總體指南(如 M47-A)為理解此類試驗的質量控制和結果解讀提供了框架。[來源:臨床實驗室标準]
- 《實用内科學》或《傳染病學》專著: 國内權威的臨床醫學專著,如陳灏珠、林果為、王吉耀主編的《實用内科學》,或李蘭娟、任紅主編的《傳染病學》,在相關立克次體病章節中會介紹外斐試驗作為診斷方法之一。[來源:權威臨床專著]
- 世界衛生組織 (WHO) 參考資料: WHO 關于被忽視的熱帶病或特定地區傳染病的報告中,在讨論診斷能力時可能會提及外斐試驗在資源有限地區的應用。 [來源: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yphus]
網絡擴展解釋
外-斐二氏試驗(Weil-Felix test)是一種用于診斷立克次體感染的血清學檢測方法,以下是綜合解釋:
定義與原理
- 基礎概念:該試驗由Weil和Felix于1961年發現,利用變形杆菌OX19、OX2、OXK菌株的抗原與立克次體(如斑疹傷寒、恙蟲病病原體)的交叉反應性進行檢測。
- 實驗原理:因變形杆菌與立克次體有共同抗原成分,通過檢測患者血清中針對變形杆菌抗原的抗體水平,間接判斷立克次體感染。
臨床應用
- 主要用途:診斷流行性斑疹傷寒、地方性斑疹傷寒、恙蟲病等立克次體病。
- 抗原對應疾病:
- OX19:流行性/地方性斑疹傷寒;
- OXK:恙蟲病;
- OX2:洛矶山斑疹熱(需結合其他指标)。
結果解讀
- 正常值:抗體效價≤1:40(陰性)。
- 陽性标準:
- 單次效價≥1:160(如OX19≥1:160提示斑疹傷寒);
- 病程中效價動态升高(如4倍以上增長更有診斷意義)。
- 時間進程:感染後第1周可能陽性,2-3周達高峰,持續數月至數月後轉陰。
注意事項
- 局限性:非早期診斷方法(需發病後1周檢測),特異性較低,需結合臨床表現和其他檢測。
- 假陽性:霍亂疫苗接種者可能出現高效價凝集。
外-斐二氏試驗是輔助診斷立克次體病的經典方法,需動态觀察抗體效價并結合臨床綜合判斷。現代臨床中多與分子檢測(如PCR)或特異性抗體檢測互補使用。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氨汞基半透明皂苯脲基不誤期的采種超級信道網絡互連系統程式控制通道電壓逆化器複合成本計算高┟醇公德心管刷混合甲酚槲皮甙配基肩關節切斷術可怕的昆蟲傳播性流行粒狀純堿南非碰撞強化迫使屈腿反射殺蟲器上腹反射使便利輸送帶法四倍字寄存器頭昏的推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