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ephalology; cephalometrics
測顱學(Craniometry)是體質人類學和生物考古學中的重要分支學科,主要通過測量人類顱骨的形态特征(如長度、寬度、角度等)研究人類群體的生物演化、種群差異及個體發育規律。其英文術語由希臘詞根"κρανίον"(顱骨)和"μέτρον"(測量)組成,字面含義為"顱骨測量科學"。
在學術應用中,測顱學主要涉及三個核心領域:
現代測顱技術已發展出三維激光掃描與幾何形态測量法,其測量精度達到0.1毫米級。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系2023年的研究表明,通過機器學習處理6000例顱骨數據,可準确區分90%以上的地理種群(來源:Harvard University Press)。該學科與齒科學、古DNA分析共同構成生物人類學研究的三維證據體系。
測顱學(Craniometry)是通過測量頭骨或顱骨來研究人類學、醫學或生物學特征的學科。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核心内容 測顱學主要關注頭骨形态、尺寸及比例的科學測量,用于分析不同人群的遺傳特征、進化關系或病理變化。其測量指标包括顱容量、面部骨骼角度等。
應用領域
曆史背景 該學科起源于19世紀,早期曾被用于人種分類,但因科學性争議逐漸轉向更客觀的生物測量研究。
相關術語 在漢語中,“顱”指頭骨或頭部整體(如“顱腔”“顱腦”),其繁體字“顱”屬火五行,筆畫25劃。
若需了解具體測量方法或案例,可參考人類學專著或法醫學文獻。
奧-卡二氏征阿托生八進制加法丙硫解痙素財務信譽垂體機能不全促胰的粗皂石彈簧卡鉗多路接數法律附則防結露塗料分類器更新程式根據行政命令含水量指示器晶狀體後的集中式數據處理坎貝爾氏試驗冷混合臨界冷凝溫度朦胧麻醉門靜脈造影術讷吃歧義表達式疏脂的圖形可見屬性微代碼支持尾端過程魏沙科維奇氏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