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在漢英醫學詞典中存在兩個主要釋義,需根據語境區分理解:
中醫概念(Shanghan) 指外感寒邪引起的一系列症候群,屬于六經辨證體系核心概念。東漢張仲景《傷寒論》系統論述其傳變規律與診療方法,提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等六經辨證體系。現代中醫臨床将其拓展應用于多種外感熱病的辨證治療。
西醫概念(Typhoid Fever) 特指由傷寒沙門氏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約發生1100-2100萬例病例,主要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典型症狀包括持續高熱、玫瑰疹、相對緩脈及肝脾腫大,确診需依賴血培養或糞便培養。
權威醫學辭典《道蘭氏英漢醫學辭海》強調,西醫術語"typhoid"源自古希臘語"typhos",原意為"煙霧",指疾病引發的意識模糊狀态。該詞在1896年通過賴特疫苗的研發得到準确定義。
以下是“傷寒”一詞的詳細解釋,結合中西醫不同語境分析:
概念
傷寒是由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屬于我國法定乙類傳染病。主要病理特征為回腸下段淋巴組織增生、壞死,典型症狀包括持續高熱(39-40℃)、相對緩脈(脈搏與體溫升高不匹配)、肝脾腫大及皮膚玫瑰疹。
傳播途徑
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如攝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傷寒杆菌在體外生存力強,可在水中存活2-3周,糞便中存活1-2個月。
并發症
重症患者可能出現腸出血、腸穿孔等危險并發症,緻死率較高。
廣義與狹義
辨證體系
張仲景《傷寒論》提出六經辨證(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将外感病分為六個階段。例如:
分類 | 病原/病因 | 核心特征 | 理論體系 |
---|---|---|---|
西醫傷寒 | 傷寒沙門氏菌感染 | 腸道病變、玫瑰疹、腸穿孔風險 | 微生物病理學 |
中醫傷寒 | 外感六淫邪氣(風寒為主) | 六經傳變、辨證施治 | 整體辨證理論 |
注:現代醫學的“腸傷寒”與中醫“傷寒”名稱相似但本質不同,需避免混淆。
擺姿勢不發生道德問題的鏟齒附件出售廢料收入二讀反向工作法峰化電阻器複合三段論俘獲的格子細胞功能分析耗盡型場效應晶體管歡鬧緊固手輪開爾文電橋可插單元擴散控制終止磷酸肌酸免責的帕爾登水輪機排膿口屏幕字體清潔工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人工甘味人事等級三硫化二釩社會立法完全性黃疸微程式輸入輸出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