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在汉英医学词典中存在两个主要释义,需根据语境区分理解:
中医概念(Shanghan) 指外感寒邪引起的一系列症候群,属于六经辨证体系核心概念。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系统论述其传变规律与诊疗方法,提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等六经辨证体系。现代中医临床将其拓展应用于多种外感热病的辨证治疗。
西医概念(Typhoid Fever) 特指由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发生1100-2100万例病例,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玫瑰疹、相对缓脉及肝脾肿大,确诊需依赖血培养或粪便培养。
权威医学辞典《道兰氏英汉医学辞海》强调,西医术语"typhoid"源自古希腊语"typhos",原意为"烟雾",指疾病引发的意识模糊状态。该词在1896年通过赖特疫苗的研发得到准确定义。
以下是“伤寒”一词的详细解释,结合中西医不同语境分析:
概念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于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主要病理特征为回肠下段淋巴组织增生、坏死,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39-40℃)、相对缓脉(脉搏与体温升高不匹配)、肝脾肿大及皮肤玫瑰疹。
传播途径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如摄入被污染的水或食物。伤寒杆菌在体外生存力强,可在水中存活2-3周,粪便中存活1-2个月。
并发症
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危险并发症,致死率较高。
广义与狭义
辨证体系
张仲景《伤寒论》提出六经辨证(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将外感病分为六个阶段。例如:
分类 | 病原/病因 | 核心特征 | 理论体系 |
---|---|---|---|
西医伤寒 | 伤寒沙门氏菌感染 | 肠道病变、玫瑰疹、肠穿孔风险 | 微生物病理学 |
中医伤寒 | 外感六淫邪气(风寒为主) | 六经传变、辨证施治 | 整体辨证理论 |
注:现代医学的“肠伤寒”与中医“伤寒”名称相似但本质不同,需避免混淆。
澳洲黑蛇半群性鲍安氏瓣唇腭裂大厦对边关系多种致敏分包出去风标副基准物辐条国际莫尔斯电码喊价加码汇编语言处理器姜黄酮经费剩余抗爆添加剂客运零下温度颅内压力减低青轻炎症的生物素升压利尿剂试任职员四肢分解提议者筒式干燥机透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