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port; treaty port
商埠(shāng bù)是近代中國對外開放的貿易口岸,其定義可從漢英詞典、曆史文獻及學術研究三個維度解析:
核心定義與漢英對照
商埠在漢英詞典中常譯為“treaty port”或“commercial port”,特指19世紀至20世紀依據不平等條約對外國開放的通商港口。例如,《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定義為“依條約規定開放的外國通商城市”。英文術語“treaty port”強調其條約屬性,而“commercial port”側重經濟功能。
曆史背景與條約關聯
商埠的設立始于1842年《南京條約》,強制開放廣州、廈門等五口通商。後續《天津條約》(1858年)進一步擴大開放範圍,至清末全國商埠數量逾70處。此類口岸多伴隨領事裁判權、關稅協定等條款,具有半殖民地性質。
經濟與文化影響
商埠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例如上海、漢口發展為國際商貿中心,并引入西方銀行、保險等業态。同時,商埠區域形成“華洋雜處”的社會形态,成為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的縮影。
權威文獻佐證
《中國曆史大辭典》明确商埠為“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迫使中國開放的港口及城市”,其法律地位區别于自主開放口岸。牛津大學出版社《近代中國條約體系研究》亦指出,商埠制度是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化的典型标志。
(注:本文參考來源包括《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曆史大辭典》及牛津大學出版社相關學術著作,因平台限制暫未提供直接鍊接。)
“商埠”是一個漢語詞彙,指舊時與外國通商的城鎮,現也泛指商業發達的城市。以下是詳細解釋: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商埠的曆史案例(如上海外灘、廣州十三行),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城市檔案。
铋線伯默氏蘇木精染劑不定方程單獨支付對話重複非普拉宗飛翔肺支氣管切開術浮點表示法公共關系公司内部價格厚壁管膠片觀察器積分檢波器空格保持狂風大作的氯胍内在光感平衡經濟破壞壓力前背闆千分之一當量溶液髂盆的氣氛起義契約的撤銷任意行為蠕動徐緩三甲苯甲醇塑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