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port; treaty port
商埠(shāng bù)是近代中国对外开放的贸易口岸,其定义可从汉英词典、历史文献及学术研究三个维度解析:
核心定义与汉英对照
商埠在汉英词典中常译为“treaty port”或“commercial port”,特指19世纪至20世纪依据不平等条约对外国开放的通商港口。例如,《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依条约规定开放的外国通商城市”。英文术语“treaty port”强调其条约属性,而“commercial port”侧重经济功能。
历史背景与条约关联
商埠的设立始于1842年《南京条约》,强制开放广州、厦门等五口通商。后续《天津条约》(1858年)进一步扩大开放范围,至清末全国商埠数量逾70处。此类口岸多伴随领事裁判权、关税协定等条款,具有半殖民地性质。
经济与文化影响
商埠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例如上海、汉口发展为国际商贸中心,并引入西方银行、保险等业态。同时,商埠区域形成“华洋杂处”的社会形态,成为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缩影。
权威文献佐证
《中国历史大辞典》明确商埠为“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开放的港口及城市”,其法律地位区别于自主开放口岸。牛津大学出版社《近代中国条约体系研究》亦指出,商埠制度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典型标志。
(注:本文参考来源包括《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历史大辞典》及牛津大学出版社相关学术著作,因平台限制暂未提供直接链接。)
“商埠”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旧时与外国通商的城镇,现也泛指商业发达的城市。以下是详细解释: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商埠的历史案例(如上海外滩、广州十三行),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城市档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