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腫杜諾凡氏菌英文解釋翻譯、肉芽腫杜諾凡氏菌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Donovania granulomatis
分詞翻譯:
肉芽腫的英語翻譯:
【醫】 granulation tumor; granuloma
杜的英語翻譯:
prevent; shut out; stop
諾的英語翻譯:
promise; yes
凡的英語翻譯:
every; ordinary; the earth
氏的英語翻譯:
family name; surname
菌的英語翻譯:
bacterium; fungus; mushroom
【醫】 bacterio-
專業解析
肉芽腫杜諾凡氏菌 (Ròu Yá Zhǒng Dù Nuò Fán Shì Jūn)
病原體定義與屬性
肉芽腫杜諾凡氏菌(Klebsiella granulomatis),現根據最新分類更名為Klebsiella granulomatis(仍沿用舊稱“杜諾凡氏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杆菌,屬于腸杆菌科。該菌是性傳播疾病腹股溝肉芽腫(Granuloma Inguinale)的病原體,特征為引起生殖器及腹股溝區域慢性進行性皮膚黏膜潰瘍和肉芽腫性病變。
緻病機制與疾病特征
- 傳播途徑: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偶見母嬰垂直傳播或間接接觸感染。
- 病理表現:細菌侵入皮下組織後,在巨噬細胞内增殖,形成特征性杜諾凡小體(Donovan bodies)。鏡下可見大單核細胞胞質内充滿囊泡,内含深染的杆狀細菌(瑞氏染色呈“安全别針”形态)。
- 臨床分期:
- 初期:無痛性丘疹或結節;
- 進展期:潰瘍性肉芽腫,邊界清晰且易出血;
- 晚期:組織壞死、纖維化及色素沉着。
診斷與治療
- 實驗室診斷:組織活檢或潰瘍分泌物塗片染色(如吉姆薩染色)檢出杜諾凡小體為金标準。
- 治療原則:首選抗生素為阿奇黴素(1g/周,連用3周)或多西環素(100mg/日,持續3周),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南強調需隨訪至病竈完全愈合。
流行病學與防控
該病多見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如印度、巴布亞新幾内亞),高危人群包括性工作者及無保護性行為者。防控核心為安全性行為教育及早期病例篩查。
參考文獻來源
- 世界衛生組織(WHO)性傳播感染指南: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1550162
-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性病治療指南:https://www.cdc.gov/std/treatment-guidelines/default.htm
- 《臨床微生物學手冊》(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ASM Press.
網絡擴展解釋
肉芽腫杜諾凡氏菌(Klebsiella granulomatis,舊稱Calymmatobacterium granulomatis)是引起腹股溝肉芽腫(又稱杜諾凡病)的病原體。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特征
- 分類與形态:革蘭氏陰性短杆菌,無鞭毛,具有莢膜,常存在于感染組織的單核細胞内,形成卵圓形包涵體(即杜諾凡小體)。
- 培養特性:傳統上難以體外培養,需特殊培養基(如受精卵卵黃培養基)。
2.緻病機制
- 感染部位:主要侵犯生殖器、腹股溝、肛周等皮膚黏膜,形成無痛性潰瘍和肉芽腫,病竈呈“牛肉紅”樣外觀,易出血。
- 病理表現:真皮層大量漿細胞、組織細胞浸潤,細胞内可見杜諾凡小體,通過姬姆薩染色可識别。
3.傳播途徑
- 主要途徑:性接觸傳播(包括肛交)。
- 其他途徑:極少數通過接觸污染物或陰虱傳播。
4.臨床表現
- 潛伏期:通常1-3個月,初期為皮下結節,逐漸發展為潰瘍性肉芽腫,病程慢性且可自身接種擴散。
- 并發症:未治療可能導緻組織壞死、瘢痕形成,甚至繼發感染。
5.診斷與治療
- 診斷依據:組織塗片或活檢中發現杜諾凡小體,結合臨床表現。
- 治療:常用抗生素如多西環素、阿奇黴素,需長期用藥(至少3周)。
附:命名變遷
該菌曾歸類為Calymmatobacterium granulomatis,後基因分析支持歸入克雷伯菌屬(Klebsiella)。
如需進一步了解治療細節或流行病學數據,可參考來源網頁(如、3、5、7)。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窗口的非法市場非故意的毀損名譽公職鈎端螺旋體屬含碘酚化學動力交換彙兌結核性輸卵管炎進程管理卡印西林雷丸菌鐮緣錄入指令毛發外大孢子癬菌明火執杖敏化作用模型産生樹能屈的颞下的拼寫檢查程式葡萄糖甲酸鹽肉湯氣鑿容忍攝氏實存儲頁表收斂性加速隨聲附和損失比投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