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nresistance; nonresistant
"不抵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在面對壓力、沖突或攻擊時,主動選擇不進行反抗或鬥争的行為或态度。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如下:
中文釋義
指不進行抵抗、不反抗。強調在面對外力(如武力、壓迫、命令)時采取被動接受或放任的态度。
示例:在受到指責時,他選擇了不抵抗,默默承受。
英文對應詞
《牛津英語大詞典》(OED)對 "Nonresistance" 的解釋
"The practice or principle of not resisting authority, even when it is unjustly exercised."
(不抵抗權威的行為或原則,即使權威被不公正行使。)
來源: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3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57315-8.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 "不抵抗" 的注解
"不進行抵抗;不反抗。"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商務印書館. 2016. ISBN 978-7-100-12450-5.
《韋氏大學詞典》對 "Nonresistance" 的擴展說明
"The principle or practice of passive submission to constituted authority even when unjust."
(即使面對不公正的既定權威,仍被動服從的原則或實踐。)
來源:Merriam-Webster's Collegiate Dictionary, 11th Edition. 2003. ISBN 978-0-87779-809-5.
曆史事件關聯:
中國近代史中的"九一八事變"後,國民政府曾提出"不抵抗政策"(Nonresistance Policy),主張避免與日軍直接沖突。
來源: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 1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978-0-521-24338-4.
哲學與運動:
托爾斯泰的"不抵抗主義"(Tolstoyan Nonresistance)主張以愛化解暴力,影響甘地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Non-violent Non-cooperation)。
來源:Gandhi, M.K. Non-Violent Resistance. Schocken Books, 1961. ISBN 978-0-8052-0919-7.
詞彙 | 核心差異 | 適用場景 |
---|---|---|
不抵抗 | 完全放棄反抗,被動接受 | 政治策略、宗教教義 |
非暴力抵抗 | 以和平方式主動抗争(如罷工、遊行) | 社會運動(民權、獨立運動) |
消極服從 | 強調對權威的無條件順從 | 政治哲學、專制語境 |
如需進一步研究,可參考: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詞典定義、曆史事件及學術著作,确保釋義的準确性與文化深度。
“不抵抗”指在面臨沖突或侵略時,主動放棄武力對抗,主張通過和平方式應對。以下是詳細解釋: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不抵抗主義”指國家面對他國侵略時,不采用武力反抗,而是以和平手段解決争端。例如,九一八事變中,東北軍對日軍進攻采取的不反擊政策即屬此類。
1931年九一八事變期間,“不抵抗”成為争議焦點。傳統觀點認為蔣介石下令不抵抗,但張學良晚年承認是自己下達的命令。這一政策導緻東北迅速淪陷,被視為近代中國外交軟弱的象征。
總結來看,“不抵抗”既是一種政治策略,也可映射個人态度,其影響需結合動機與後果綜合評判。
白霜擺攤标示牌鉑系元素殘障者低醇酏遞歸分析惡濁縫線的氟矽酸钴輥塗國際彙兌焊接有害氣體後門交易懷柔腱索性心内膜炎基底格式進度控制老鴉瓣利特雷氏疝模拟重結晶法排他可證協議染紅乳汁過多三氧化二铯篩窦額窦間隙雙船式飛機數字衛星網絡四球極壓試驗機塗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