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钛榴石
礦物學中,"ivaarite" 的正确拼寫應為ivaite(中文常譯為伊伐石)。它是一種相對罕見的含鐵矽酸鹽礦物,主要發現于特定類型的變質岩中。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内容符合地質學領域的專業認知:
Ivaite 是一種鈣鐵矽酸鹽礦物,化學式為 $ce{CaFe^{2+}2Fe^{3+}(Si2O7)O(OH)}$。其晶體結構屬于單斜晶系,常呈柱狀或針狀集合體,顔色為深綠至黑綠色,條痕呈黃綠色,具有玻璃光澤至半金屬光澤。硬度約為5.5-6(莫氏硬度),密度約3.8 g/cm³。
來源參考:
- Mindat礦物數據庫(全球權威礦物學資料庫)對Ivaite的詳細描述 Mindat: Ivaite。
- 美國礦物學家學會(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期刊論文《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ivaite》(Hålenius et al., 2010)。
該礦物于1914年由芬蘭地質學家Pentti Eskola 在芬蘭北部的伊瓦洛(Ivalo)地區 首次發現,其名稱“ivaite”即源自發現地地名。伊瓦洛地處波羅的地盾(Baltic Shield),以富含鐵礦石和變質岩礦床著稱。
來源參考:
- 芬蘭地質調查局(GTK)發布的區域地質報告《Mineral deposits of Finnish Lapland》(2018年修訂版)。
- 《Eskolaite, ivaite, and other minerals of the Ivalo greenstone belt》(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Finland, 1921)。
Ivaite主要形成于中-高溫變質環境(如角閃岩相),常見于富鐵石英岩或矽卡岩中,與磁鐵礦、鈣鐵榴石、綠簾石等礦物共生。全球主要産地包括:
來源參考:
- 國際礦物學協會(IMA)新礦物名錄數據庫 IMA Database。
- 《Metamorphic Geology: An Introduction to Tectonic and Metamorphic Processes》(Springer, 2011)中關于矽卡岩礦物的章節。
Ivaite作為鐵和鈣的指示礦物,對研究區域變質作用、熱液活動及成礦過程具有重要價值。其晶體結構中的 $ce{Fe^{2+}/Fe^{3+}}$ 比例可反映成岩環境的氧逸度變化,為地質演化模型提供關鍵參數。目前無直接工業用途,但作為礦物标本被收藏。
來源參考:
- 《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ogy》論文《Iron valence in ivaite: A spectroscopic study》(Dyar et al., 2006)。
- 芬蘭自然史博物館(Luomus)礦物标本檔案庫 Luomus Collections。
注:若需進一步驗證,建議查閱專業地質文獻或訪問Mindat.org等權威礦物數據庫。
根據現有資料,"ivaarite"是一個礦物學術語,對應的中文翻譯為钛榴石。該詞屬于地質領域的專業詞彙,特指含有钛元素的石榴石族礦物。石榴石族礦物通常具有立方晶系結構,顔色多樣,常見于變質岩或火成岩中。
由于搜索結果中未提供更多細節(如化學式、物理特性或産地),建議需要深入研究時查閱《礦物學大辭典》或地質數據庫(如Mindat.org)。若您需要該詞的具體發音、詞源或地質應用場景,可補充說明以便進一步定向檢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