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定武兰亭的意思、定武兰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定武兰亭的解释

《〈兰亭序〉帖》石刻名。 唐太宗 喜 晋 王羲之 父子书法,得《兰亭序》真迹,命人临拓,刻于学士院。 五代 梁 时移置 汴都 ,后经战乱而遗失, 北宋 庆历 间发现,置于 定州 州治。 大观 中, 徽宗 命取其石,置于 宣和殿 。 北宋 亡,石亦散失不传。 定州 在 宋 时属 定武军 ,故称此石刻及其拓本为“定武兰亭”或“定武石刻”。其拓本简称“定本”。一说《〈兰亭序〉帖》原本为 唐 人所作,非 王羲之 书。参阅 宋 桑世昌 《兰亭考》、 郭沫若 等《兰亭论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定武兰亭是书法史上对唐代欧阳询临摹王羲之《兰亭序》石刻拓本的专称,因北宋时发现于定州(今河北定县)而得名。作为“兰亭八柱”之首,它被公认为存世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版本,在书法艺术与金石学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词源与核心释义

“定武”指石刻发现地定州(唐代属武邑郡,故合称“定武”);“兰亭”即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该术语特指北宋庆历年间于定州出土的唐代石刻拓本,其底本为欧阳询奉唐太宗之命摹刻的真迹。据《宣和书谱》记载,此石刻“笔法遒劲,神采飞扬”,成为后世《兰亭序》传本的宗法之源。

二、文物属性与艺术价值

  1. 版本特征

    定武本以字迹瘦硬、章法疏朗著称,保留王羲之“遒媚劲健”的笔意,与后世摹本相比更显古朴。其标志性特征包括“群”字中竖、“带”字右竖的顿挫,以及“崇”字山部三点连笔等细节。

  2. 历史地位

    元代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评:“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者以《禊帖》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善。”印证其作为书法范本的权威性。

三、真伪考辨与流传脉络

定武原石已佚,现存拓本分“五字损本”与“五字未损本”两大系统:

四、文化影响

定武兰亭确立了“石刻法帖”的审美范式,推动宋代以降的金石学研究。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其“方圆兼备,顿挫有致”,直接影响朱熹、赵孟頫等书家风格。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连起指出:“定武本对理解晋唐笔法转换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证价值。”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定武兰亭"词条释义
  2. 启功《论书绝句》对定武本笔法分析
  3. 翁方纲《苏米斋兰亭考》版本考据
  4. 东京国立博物馆《定武兰亭独孤本》藏品说明
  5. 王连起《兰亭序研究》学术论文集

网络扩展解释

“定武兰亭”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语,主要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一、书法史上的石刻版本

指北宋时期在定州(今河北正定)发现的《兰亭序》石刻及其拓本。其核心特征包括:

  1. 起源:传为唐太宗命欧阳询临摹王羲之真迹所刻,原石初藏于唐代学士院。
  2. 命名由来:因北宋庆历年间发现于定州(宋时属定武军辖区),故称“定武兰亭”。
  3. 流传传奇:
    • 五代时期随战乱辗转,北宋薛向父子曾私藏原石并翻刻赝品;
    • 宋徽宗时期入藏宣和殿,靖康之变后由宗泽献予宋高宗,最终在南宋战乱中遗失;
  4. 艺术价值:被公认为《兰亭序》石刻中最精良的版本,以“浑朴敦厚”著称。

二、文学典故(较少用)

个别文献(如)提到其作为成语,喻指“关键时刻或重要场合”,此用法源于杜牧《秋夕》诗中牵牛织女相会地点的引申。但该释义未见于多数权威书法史料,可能为特定语境下的文学化引申。

附:学术争议

部分学者(如郭沫若)认为《定武兰亭》底本实为唐人摹作,非王羲之真迹,但此说尚未成为主流观点。

建议关注书法史时以石刻版本解释为主,文学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别人正在浏览...

襃广豹蔚背景彼此彼此朝朔逴行大工澹冶电工学典职纺织纤维放资废坏奉贺宫羽鑉炉婚戚棘场寄存处经纸攫齧空潭壸范库券瘣木连缠敛骨吹魂陵掩临民临戎淋淫马兀媒妇梅花处士谬恩难以为情匿曜暖眼傩神盘躩剽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乞夺秦篆秋种羣枉商胡审查饰非拒谏食客诗室属词比事诉竞宿客太平翁翁他懑屯诐想望丰采香鱼昕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