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太子的属官。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陆机<羁宦>》:“服义追上列,矫迹厕宫臣。”《晋书·郑默传》:“皇太子体皇极之尊,无私於天下。宫臣皆受命天朝,不得同之藩国。”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 仁宗 在东宫时, 鲁肃简公 宗道 为諭德…… 真宗 笑曰:‘公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元史·董文炳传》:“皇太子闻之,谓宫臣 竹忽纳 曰:‘ 董文炳 深虑,非尔曹所知。’”
(2).犹近臣。君王左右的亲近之臣。 唐 杜甫 《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迟暮宫臣忝,艰危袞职陪。” 仇兆鳌 注引 赵次公 曰:“公拜拾遗时,掌供奉諫諍,故云宫臣袞职。”
“宫臣”是古代官职称谓,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太子的属官
指辅佐或侍奉太子的官员,负责东宫事务。例如南朝梁江淹在诗中提到“矫迹厕宫臣”,《晋书》也记载“宫臣皆受命天朝”,均指太子属官体系中的成员。宋代欧阳修《归田录》记载鲁宗道任太子谕德时,因职责特殊需谨慎行事,也印证了这一职能。
君王的近臣
泛指皇帝身边的亲近侍从或重要官员,参与核心政务。唐代杜甫在《秋日荆南述怀》中自述“迟暮宫臣忝”,仇兆鳌注解称其任拾遗时“掌供奉谏诤”,即属此类近臣。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晋书》《归田录》等原始文献。
《宫臣》是指在宫廷内任职的官员或侍从,他们是皇帝的亲信和助手,承担着管理和辅佐皇帝的重要职责。
《宫臣》的部首是宀(mián)和臣(chén),共有18画。
《宫臣》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乡人》中,是指服务于宫廷的高级官员。
《宫臣》的繁体字为「宮臣」。
古代经典文献中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对于《宫臣》,在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稍有差异,但整体结构和意义基本相同。
1. 作为宫廷内的宫臣,他们职责所在,忠心耿耿。
2. 这位宫臣智谋出众,被皇帝赐予了重要的官职。
贵宫、宫阙、舆宫、内臣、侍臣、密宫、宫廷
内臣、侍臣、宫廷大臣
平民、百姓、民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