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稿的意思、函稿的详细解释
函稿的解释
亦作“ 函藳 ”。书信等的草稿或底稿。 清 冯桂芬 《皖水迎师记》:“继荐 太仓 钱主事 鼎铭 ,许之。且以函藳见属,辞,不获,稿成,授 钱君 。” 清 曾纪泽 《复陈中俄议界情形疏》:“除将致 俄 外部函稿译汉咨呈总理衙门查核外,谨将微臣遵旨与 俄国 外部商论界务情形,恭摺復陈。” 清 曾纪泽 《伦敦致刘康侯太守》:“兹将復 丹崖星使 函稿寄弟一閲。”
词语分解
- 函的解释 函 á 匣,盒子:石函。剑函。 套子,引申为量词:书函。信一函(信一封)。 信件:函件。公函。来函。 包含,容纳:函夏(“夏”,指中国;“函夏”即包括整个中国)。巨蚌函珠。 铠甲:函人(制甲的人)。
- 稿的解释 稿 ǎ 谷类植物的茎秆:稿秆。稿荐(稻草编的垫子)。 文字、图画的草底,又喻事先考虑的计划:文稿。稿本。稿件。讲稿。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函稿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信函的草稿或文稿,特指书信类文件的未定稿形态。以下从词典释义、字义解析及文化用法三方面详细说明:
一、核心释义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
函稿(hán gǎo):书信的草稿;未正式发出的信件底本。
其结构为“函”(信件)与“稿”(草稿、文稿)的复合,强调书信的初始文本状态。
二、字义解析
- 函:
本义为“匣子”,引申为“封装信件的套子”,后直接代指“书信”。古典文献如《三国志》已有“函使”(传递书信者)的记载,体现其作为通信载体的功能。
- 稿:
原指禾秆,后衍生为“文字草底”。《说文解字》注:“稿,秆也。”段玉裁补充:“引申为诗文之草底。”如“腹稿”“手稿”均指未定型的文本。
三、文化用法与实例
函稿在传统文书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
- 文献整理:古人编纂文集时,常将书信底稿辑录为《函稿集》,如清代《曾国藩家书》包含大量函稿,展现书信修改痕迹(参见中华书局整理本)。
- 档案分类:近代档案馆藏中,“函稿”作为独立门类,收录名人书信草稿。例如《李鸿章函稿》收录其未公开信札,为历史研究提供一手材料(参考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本)。
- 现代延伸:当代公文写作中,“函稿”仍指代待审发的公函初稿,需经核校后形成正式文件。
四、权威参考
释义综合以下辞书及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2016.
- 许慎(汉)撰,段玉裁(清)注. 《说文解字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影印本.
- 古籍用例参见《曾国藩全集·家书》《李文忠公全集·函稿》等原始文献。
注:因未检索到可直接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释义依据权威工具书及古籍文献的实体出版物,符合学术引用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函稿”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án gǎo,其核心含义指书信的草稿或底稿。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 字义拆分:由“函”(指信件、信封)和“稿”(指草稿、文稿)组合而成。
- 具体含义:指书信或公文的未定稿,即写作过程中的草拟版本。例如清代曾纪泽在《复陈中俄议界情形疏》中提到“致俄外部函稿”,即指外交信件的草稿。
二、用法与场景
- 历史文献:多用于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书信往来或公文起草,如冯桂芬《皖水迎师记》中记载“函藳见属”,即委托他人代写书信草稿。
- 现代语境:现多用于学术研究或历史档案领域,描述未正式发出的书信或文件底稿。
三、相关说明
- 异体写法:亦作“函藳”,两者含义相同(见汉典等权威来源)。
- 常见混淆:需与“信件收发”概念区分,函稿更强调写作阶段的草拟内容,而非传递过程。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书信格式或公文起草规范,可参考清代文献或相关历史档案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按练谤訾宝偈北疆便鞋裱画铺碧幌兵利不惹眼缠障炽火瞅粘厝疑大僚打谩评跋道路藉藉德行吊兰叠双敦庬发出凡草罘罟福基公会堂豪烈鸿烈徽音觳苦浑身上下叫真晋秩酒娘子凯撤俚辞凌澌林钟刘海粟流红溜水柳叶篆隆器酩子里霹雳酒乾结牵凿三疾沙府沈屯十二时视如敝屐説不响探虎讨没意思邆赕讬喻物观诬惑洿下纤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