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德音。指令闻美誉。《诗·大雅·思齐》:“ 大姒 嗣徽音,则百斯男。” 郑玄 笺:“徽,美也。” 汉 蔡邕 《太傅胡公夫人灵表》:“至德修於几微,徽音畅于神明。”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爰定厥祥,徽音允穆。” 宋 苏轼 《永安永昌永熙陵忌辰奏告昭宪等皇后表本》:“顾明发之永怀,仰徽音之如在。”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一七:“侯王宗庙求元妃,徽音岂在纤厥趾。”
(2).佳音,嘉讯。《文选·谢灵运<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诗》:“儻遇 浮丘公 ,长絶子徽音。” 吕良 注:“徽,美也。言我儻遇此仙公,长絶子美音信。” 明 王世贞 《过维扬有怀子相》诗:“奈何各分离,徽音邈以修。”
(3).优美的乐声。多指琴声。 汉 王粲 《公宴》诗:“管絃发徽音,曲度清且悲。” 唐 柳宗元 《李西川荐琴石》诗:“从此他山千古重,殷勤曾是奉徽音。”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弹丝》:“听縹緲徽音清俏,似求凰声韵好。”
“徽音”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综合多个权威来源(如汉典、搜狗百科等)的解释如下:
指美德或美好的声誉。这一含义源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继承美德,子孙昌盛)。后世如苏轼、龚自珍等文人也沿用此意,如“仰徽音之如在”即表达对美德的敬仰。
指美好的消息或音信。例如谢灵运在《登临海峤与从弟惠连》中写道:“傥遇浮丘公,长绝子徽音”,以“徽音”代指佳讯。
多形容琴声等音乐之美。如汉代王粲《公宴诗》中的“管弦发徽音,曲度清且悲”,以及唐代柳宗元诗句“殷勤曾是奉徽音”,均以“徽音”描绘乐声的悦耳动听。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典籍用例,可参考《诗经》《文选》等文献。
《徽音》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徽州方言。
《徽音》汉字的部首是心,拆分的笔画为4划。
《徽音》一词是起源于徽州音的名称,徽州音是安徽省徽州地区的一种地方方言。在繁体中,徽音的写法是「徽音」。
在古时候,「徽音」这个词的写法并不完全相同。根据《说文解字》和其他古代字书,「徽音」的古字形是「徽音」。
1. 他虽然不是徽州人,但是他能讲很地道的徽音。
2. 书中描述的徽音和现实中的略有不同。
徽乡、徽州、徽州方言、徽县、徽菜、徽剧、徽章、徽号等。
徽言、徽语。
非徽音、他乡音。
白学白质板闸保护国避雷器鬓钗蚕薄草塘泥觇窥婵联丞郎成双成对痴浊村夫子荡夷道像颠沉逗乐子惇笃方骖并路弗目斧藻狗彘不食汝余鼓弄鼓衰力尽捍衞槐国蚁会且江格尔节略寄理静房泾清渭浊窘状酒盅愧勗烂襟襟连旝遴用屡试不爽麻尾雀闽洛木盐农闲七颠八倒钦戴秦缺奇癖燃石乳酸菌桑榆补扇对实实实心实意受茶受室宿哲违伐伍部五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