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淇园的意思、淇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淇园的解释

古代 卫国 园林名。产竹。在今 河南省 淇县 西北。《史记·河渠书》:“是时 东郡 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 淇园 之竹以为楗。” 裴駰 集解引 晋灼 曰:“ 淇园 , 卫 之苑也,多竹篠。”《后汉书·寇恂传》:“ 恂 移书属县,讲兵肄射,伐 淇园 之竹,为矢百餘万。” 宋 司马光 《送龚章判官之卫州》诗:“ 淇园 春竹美,军宴日椎牛。” 清 吴伟业 《通元老人龙腹竹歌》:“ 淇园 已竭苍生痛, 会稽 正採征人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淇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地理与文化内涵的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维度解析:

一、字源本义

“淇”指淇水(今河南省北部河流),《说文解字》释为“水出河内共北山”;“园”本义为种植竹木的场所。二者结合指淇水之滨的竹园,最早见于《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描述淇水弯曲处竹林茂盛的景象(毛亨注:“淇,水名;奥,隈也”)。

二、历史专称

汉代起,“淇园”特指卫地(今河南淇县)的皇家竹园,以盛产优质竹材闻名。班固《汉书·沟洫志》载:“伐淇园之竹以为楗”,记载汉武帝时期砍伐淇园竹子堵塞黄河瓠子决口的史实。郦道元《水经注·淇水》进一步考证其地理位置:“淇水……又东南流历淇园北”,印证其位于古淇水沿岸。

三、文化象征

因《诗经》以淇园绿竹喻君子德行,“淇园”在后世文学中成为品德修养与清雅风骨的象征。如唐代刘禹锡《令狐相公见赠》诗:“淇园挺琅玕”,以竹之劲节赞友人高洁;清代《御定佩文韵府》亦收录“淇园”词条,强调其“竹翠堪慕”的文化意象。


参考文献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影印本)
  2. 《毛诗正义》(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
  3. 班固《汉书·沟洫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郦道元《水经注·淇水》(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影印)
  5. 刘禹锡《刘宾客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笺校本)
  6. 《御定佩文韵府》(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

网络扩展解释

“淇园”是中国古代卫国的一处著名园林,其含义及背景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1. 基本定义
    淇园是西周晚期卫武公(公元前812年—前757年)修建的园林,位于今河南省淇县西北部,以盛产竹子闻名。它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皇家园林之一,也被称为“华夏第一园”。

  2. 历史功能与用途

    • 竹资源中心:淇园因竹林茂密著称,《诗经》中“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描述的便是此处。
    • 战略物资来源:西汉时,汉武帝曾伐淇园之竹用于治理黄河决口;东汉寇恂也曾伐竹制箭百万支,足见其规模之大。
  3. 文化地位与景观
    淇园不仅是政治象征,也是文人墨客的灵感来源。园内曾有武公祠、有斐亭等建筑,景观以“群峰拱翠、泉随涧转”为特色,包含淇园竹翠、列柿流丹等八景。陶渊明、柳宗元等历史名人均曾到访并留下作品。

  4. 现状与历史意义
    随着时间推移,淇园现仅存遗址,但其作为古代园林的典范,在造园史和竹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淇园是兼具实用价值与文化意义的古代园林,反映了卫国时期的政治、生态及审美特征。

别人正在浏览...

阿阇白云省备美并兼搏挚不离痴抹糊灯色点对殿庐鵰堂顶数地望疯疯势势辅亮挂笑函谷涵管河海不择细流亨醢痕瘕诙噱婚对翦灭燋悴交鸣界断借名楬橥精锐之师噤舌稽阅剧权钜野考试扣舷匡定老妈妈论儿轮人满替密保南籥弄辞瞥地前声企矩勤悴软乎梢桶折帛世将石犝水涡疏网提纲同心并力王霸萎餧乡镇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