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理政的见识。《晋书·慕容儁载记》:“沉毅好断,理诣无幽。”《北史·甄琛传》:“所著文章,鄙碎无大体,时有理诣。”
“理诣”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一定差异,但核心解释可以归纳如下:
“理诣”主要指理政的见识或能力,强调对政务管理的深刻理解和处理能力。该词最早见于《晋书·慕容儁载记》和《北史·甄琛传》等古籍,例如: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理诣”解释为对学问或技艺的高深造诣,即“理解并精通某一领域”。这种用法可能源于对“诣”字的引申(“诣”本义为“到达”,后引申为“造诣”)。
建议在学术或正式写作中优先采用古籍中的“理政见识”释义,若用于描述个人能力,需明确语境以避免歧义。
“理诣”是一个汉语词汇,表示对某一事物的深入理解和追求的程度。
“理诣”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理”和“诣”。
“理”字由“王”和“里”组成,是一个部首字,“理”字共有11画。
“诣”字由“言”和“>进”组成,也是一个部首字,“诣”字共有13画。
“理诣”一词源自于古代汉语,它的意思最早出现在《尚书·大禹谟》中的“了亿理诣”的篇章中,意为“完善和精深的理解和追求”。
在繁体字中,“理诣”两个字的写法与简体字基本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然而,“理诣”这个词的字形基本上没有改变。在古代的铜器文字、甲骨文和篆书等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诣”这两个字的基本形态。
1. 他在这个领域有着丰富的理诣。
2. 这本书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作者的学术理诣。
1. 渊源理诣
2. 信口理诣
3. 理诣高深
4. 理诣浅薄
5. 潜心理诣
1. 精深
2. 高明
3. 卓越
4. 纯熟
5. 深厚
1. 浅薄
2. 一知半解
3. 一窍不通
4. 表面
5. 肤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