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之盟的意思、海上之盟的详细解释
海上之盟的解释
宋金联合攻辽的盟约。宋朝于1118年和1120年两次遣使渡海赴金,约定:双方联合攻辽,灭辽后,宋收回后晋以后割弃给辽的燕、云诸府州,并将每年给辽的岁币给金国。
词语分解
- 海上的解释 .海边;海岛。《吕氏春秋·恃君》:“ 柱厉叔 事 莒敖公 ,自以为不知而去,居於海上,夏日则食菱芡,冬日则食橡栗。”《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 ﹞家贫,牧豕海上。”《后汉书·荀爽传》:“﹝
- 盟的解释 盟 é 旧时指宣誓缔约,现指阶级的联合,国与国的联合:盟军。盟友。同盟国。盟约。山盟海誓。 指结拜弟兄:盟兄。盟弟。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 发(誓):盟誓。 笔画数:; 部首:皿;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海上之盟是中国北宋末年与金国缔结的一项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政治军事盟约。其核心含义与背景如下:
-
历史背景与缔结过程(1118-1120年)
北宋末年,长期与宋对峙的辽国(契丹)国力衰微。崛起于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国,不断攻辽。宋徽宗采纳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策略。宋金双方经过多次使节往来,最终于宋宣和二年(1120年),由宋使赵良嗣(原名马植)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金国控制下的辽东半岛至山东半岛之间的海面上(具体地点通常认为在今山东蓬莱附近海域)正式订立盟约,故史称“海上之盟” [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宋史·徽宗本纪》相关记载]。
-
盟约核心内容
盟约规定双方联合出兵,南北夹击辽国:
- 金军负责攻取辽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
- 宋军负责攻取辽国南京析津府(燕京,今北京)及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 灭辽之后,原属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地区(幽蓟地区)归还宋朝。
- 宋朝同意将原向辽国缴纳的“岁币”转交给金国 [来源: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金史·太祖本纪》解读]。
-
盟约的执行与结果
- 金国履约:金军迅速攻占了辽中京、西京等地,辽天祚帝西逃。
- 北宋违约与失败:宋军两次北伐燕京均告失败(1122年),暴露出北宋军力的极度虚弱。最终,金军攻占了燕京。
- 后续交涉:金国以宋未能履约攻占燕京为由,拒绝完全履行盟约。经反复谈判,金国仅将燕京及附近六州交还宋朝,宋朝则付出了巨额赎金,并需向金国缴纳岁币。金国保留了平州、营州等地,并掳掠了大量人口财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通史·宋辽金卷》]。
-
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
海上之盟是宋金关系的关键转折点:
- 加速辽亡:直接促成了辽国的迅速灭亡。
- 暴露宋弱:北宋在军事行动中的无能彻底暴露在金国面前,极大地助长了金国对宋的轻视和觊觎之心。
- 引狼入室:金国在灭辽后仅数年,便以宋朝收留辽国降将、未如约支付赎金等为借口,于1125年发动了旨在灭亡北宋的战争,最终导致了“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灭亡。因此,海上之盟被视为北宋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失误,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来源:李华瑞《宋夏关系史》中关于宋金关系演变的论述]。
海上之盟是北宋与金国为联合灭亡辽国而在海上缔结的军事同盟协议。其核心目标是宋金联合灭辽,宋收回燕云十六州。然而,北宋在盟约执行中的失败不仅未能完全实现目标,反而彻底暴露了自身的虚弱,最终招致了强大而新生的金国的入侵,成为北宋灭亡的重要导火索。
网络扩展解释
海上之盟是北宋末年(1120年)宋金两国为联合攻辽而签订的一项军事盟约。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背景
海上之盟因双方使节需经渤海往来谈判而得名。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崛起,对辽国形成威胁。宋徽宗为收复被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决定与金结盟。
二、盟约内容
- 军事合作:金攻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宋攻辽南京(今北京),合力灭辽。
- 领土划分:辽灭亡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宋将原纳辽的岁币转赠金国。
- 缔约过程:北宋于1118年、1120年两次遣使渡海赴金,最终达成协议。
三、结果与影响
- 辽国灭亡:1125年辽被金宋联合所灭,但宋军战斗力薄弱,未能按约攻占燕京,最终由金军代取。
- 宋金矛盾:燕云归属问题引发争议,金国以宋违约为由,于1125年南下攻宋,直接导致“靖康之变”及北宋灭亡。
四、评价
该盟约暴露了北宋外交与军事的脆弱性,虽短暂实现灭辽目标,却加速了自身灭亡,被后世视为战略失误的典型案例。
(注:更多细节可参考、2、4、5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騃憨白麪兵防敞怳茶叶赤实褈复抽风踳驰窗帷春司楮涌骀它叠次地球化学负痛赋有海陉鹤寒和隋会丧祸机湖枭加害剪靛花奸虑俭色狡诈急鬭杰木济惠旌幡酒政巨奸句爪喇虎辽鹤林府留下鲁笨冥目木柴木榻鹏翻圃田乾打雷,不下雨千灾百难区节荣干杓子生魂神视爲寇雠霜穗私起寺卿肆望算题望燎逍遥自娱西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