忝窃的意思、忝窃的详细解释
忝窃的解释
谦言辱居其位或愧得其名。 晋 羊祜 《让开府表》:“且臣忝窃虽久,未若今日兼文武之极宠,等宰辅之高位也。” 唐 杜甫 《长沙送李十一》诗:“ 李 杜 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离忧。”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太尉 韦昭度 ,旧族名人,位非忝窃。” 清 顾贞观 《贺新郎·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宿昔齐名非忝窃,试看 杜陵 消瘦,曾不减 夜郎 僝僽。”
词语分解
- 忝的解释 忝 ǎ 辱,有愧于,常用作谦辞:忝在知交。忝属知己。忝列门墙(愧在师门)。忝为人师。 笔画数:; 部首:小; 笔顺编号:
- 窃的解释 窃 (竊) è 偷盗:偷窃。窃取。 用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取得:窃位。窃夺。 私自,暗中:窃笑。窃听。 谦辞,指自己:窃谓。窃以为可行。 盗偷 笔画数:; 部首:穴;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忝窃”是一个自谦性质的成语,主要表达因能力或成就不足而愧对某种名位或荣誉的惭愧之情。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 发音:tiǎn qiè
- 核心意义:指因自身才能、功绩不足以匹配所获的名利或地位而感到羞愧,常用于谦逊表达。例如在获得高位时自谦“忝居此位”。
2.词源与用法
- 词素分解:
- 忝:表“惭愧”,源自古代谦辞。
- 窃:原指“偷窃”,此处引申为“不配拥有”。
- 语境: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如古代官员谢恩、文人自述中。例如晋代羊祜在《让开府表》中提到“忝窃虽久”,表达对高位的谦逊。
3.典型例句
- 历史文献:
- 杜甫《长沙送李十一》:“李杜齐名真忝窃”,自谦与李白齐名有愧。
- 曾国藩《日记》自省:“忝窃虚名,毫无实际”,强调名不副实的惭愧。
4.相关表达
- 近义成语:忝窃虚名(强调空有虚名)、滥竽充数(侧重能力不足)。
- 使用场景:适用于职位晋升、荣誉授予后的谦辞,或文学创作中的自谦表述。
5.文化意义
- 传统礼仪:反映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的美德,避免自我夸耀。
- 现代应用:虽古语色彩浓厚,但在正式演讲、书面致谢等场合仍偶有使用。
若需更多古文用例或语境分析,可参考《古代汉语词典》或权威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忝窃
忝窃(tiǎn qiè),指因自卑或不敢居功而心生愧疚,不敢吹嘘自己的成就,多用于自谦。
拆分部首和笔画
忝字由心部和佥部组成,共计7个笔画。
来源
《逸周书·周礼》:“才正承待,敢忝荷之。”意指感激受到的托付,心存忧虑与愧疚之情。
繁体
忝窃的繁体字为「忝竊」。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忝窃的写法为「忝竊」,由「忝」字和「竊」字组成。
例句
1. 他常常谦虚地说:"我只是侥幸取得了一些小成就,实在是忝窃之极。"
2. 这位著名艺术家在接受采访时,谦逊地表示:"我对自己的创作能力充满忝窃之情。"
组词
忝然、自忝、忝世、忝职、忝于、忝在、自忝不凡
近义词
忝同、自愧弗如、自愧不如、自愧不敢、自愧不安
反义词
狂妄、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自命不凡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