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润文官。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国朝故事,诞圣节前两月,译经院开堂,宰相领润文使、参知政事一员同润文。”亦省作“ 润文 ”。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 天禧 中,宰相 丁晋公 始为使。 天圣 三年……又以参政、枢密为润文,其事寝重。”参见“ 润文官 ”。
“润文使”是宋代设立的官职,主要负责佛经翻译的润色与审定工作。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润文使又称“译经润文使”,是宋代译经院中设置的官职,由宰相或高级文臣担任,职责是对翻译的佛经进行文字修饰和内容审定,确保译文准确且文辞流畅。
职责与背景
历史演变
该官职最初为临时差遣,后逐渐制度化。除宰相外,参知政事、枢密使等也参与润文工作,形成多人协作的译经流程。
相关术语
“润文”单独使用时,泛指对文字(尤其是翻译文本)的修饰,如《文昌杂录》记载宰相“领润文使,参知政事同润文”。
润文使是宋代佛经翻译制度中的重要官职,兼具语言修饰与宗教文化传播职能,反映了当时政府对佛教经典的重视。
润文使是一个汉字词语,由“润”、“文”和“使”三个字组成。
润的部首是水,总共有十三画。
文的部首是文,总共有四画。
使的部首是人,总共有六画。
润文使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化传统和政治制度。在古代,官府设有润文使一职,负责润色官方文书,使之更加精美、恰当。
润文使的繁体字为「潤文使」。
润文使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润的右边加了一个水字旁,有着更加明显的与水相关的意象。
他在公司担任润文使,负责编辑和润色公司的官方文件。
润色、使者、文官、文化、潤澤
编辑、装饰、修饰、润色
粗糙、草率、粗劣、生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