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润文官。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二:“国朝故事,诞圣节前两月,译经院开堂,宰相领润文使、参知政事一员同润文。”亦省作“ 润文 ”。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录》卷上:“ 天禧 中,宰相 丁晋公 始为使。 天圣 三年……又以参政、枢密为润文,其事寝重。”参见“ 润文官 ”。
润文使是唐宋时期设立的临时性文职官职,其核心职责为参与官方文献编修时的文字润色工作。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官职名称由"润"(修饰文字)、"文"(文献)、"使"(临时差遣)三部分构成,主要承担诏令、史书、法典等官方文本的修辞优化和语言规范。
该职务最早见于《新唐书·百官志》,唐玄宗开元年间为编修《大唐六典》特设。至宋代发展为制度化岗位,《宋史·职官志》载其常设于枢密院与翰林院,参与《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大型类书编纂,任职者需具备"精熟典故,善属文"的素养要求。
润文使的特殊性体现在其双重属性:既是文学侍从官,又是政治参与者。司马光《涑水记闻》记载其工作流程包括"校雠原文""酌定辞藻""参详体例"三个阶段,最终成果需经宰相审阅后呈递皇帝。该官职随着明清内阁制度完善而逐渐消亡,其职能并入翰林院修撰体系。
“润文使”是宋代设立的官职,主要负责佛经翻译的润色与审定工作。以下为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润文使又称“译经润文使”,是宋代译经院中设置的官职,由宰相或高级文臣担任,职责是对翻译的佛经进行文字修饰和内容审定,确保译文准确且文辞流畅。
职责与背景
历史演变
该官职最初为临时差遣,后逐渐制度化。除宰相外,参知政事、枢密使等也参与润文工作,形成多人协作的译经流程。
相关术语
“润文”单独使用时,泛指对文字(尤其是翻译文本)的修饰,如《文昌杂录》记载宰相“领润文使,参知政事同润文”。
润文使是宋代佛经翻译制度中的重要官职,兼具语言修饰与宗教文化传播职能,反映了当时政府对佛教经典的重视。
霸轨白仁陛楯郎捕书瘥瘼豺声常僚重庆宠用寸诚挡牌刀笔之吏刀刀导航台颠当低气反省废身饙饎风集复旦甫能府佐槁葬亘连恭俭扢支何论间不容缓教廷浃浴既位开眉看低来体莲花台连史楼护腼腆目无王法匿避驽鈆情不自禁情钟庆祝秋举撒娇卖俏山蚓烧纸马沈酣神鸦收齿叟叟素精桃枭听狱脱亡乌纱乡时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