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重的劳役。 宋 司马光 《交趾献奇兽赋》:“浮费省而物不屈於求须,苛役蠲而农不妨於耘耨。” 元 周权 《长城》诗:“犹传鬼神风雨夕,知是当时苦苛役。”
苛役是汉语复合词,由“苛”与“役”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苛刻、繁重且残酷的劳役或差役。以下从权威词典释义、字源解析及文献用例角度详细阐释: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定义:“苛”意为严酷、繁重,“役”指劳役、差事。“苛役”特指统治者强加于百姓的残酷而沉重的劳役,常导致民不聊生。
来源: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9卷第112页。
《辞源》(第三版)
强调其历史语境:古代官府征调民力从事无偿劳动(如修筑长城、开凿运河),若强度过大、条件恶劣,则称为“苛役”。
来源:商务印书馆《辞源》,2015年修订版,第1473页。
《说文解字》释为“小草也”,引申为琐碎、严酷。在“苛役”中侧重表达压迫性、不近人情的特性。
甲骨文象人持殳(兵器),本义为戍边、劳役,后泛指强制性的体力劳动。
二字组合后,凸显强制性与残酷性,如《新唐书·食货志》载:“苛役繁兴,民不堪命”。
古代语境:
《聊斋志异·促织》中“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侧面反映苛役(此处为变相劳役)对百姓的摧残。
来源: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华书局校注本。
现代引申:
当代语境可延伸指不合理的高强度工作负担,如“杜绝企业以绩效之名行苛役之实”。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年,第738页。
“苦役”(侧重肉体折磨)、“重役”(强调劳动强度),但“苛役”更突出制度性压迫。
“轻徭薄赋”(指宽松的劳役与税收政策,见于《孟子·梁惠王上》)。
“苛役”本质是制度性压迫工具,其释义需紧扣“残酷性”“强制性”“超负荷性”三重特征,历史文献与现代词典均指向其对民众生存权的剥夺,属典型的负面社会现象词汇。
“苛役”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苛役”指繁重且残酷的劳役或压迫,由“苛”(严厉、残酷)和“役”(劳役、驱使)组合而成,强调劳动条件恶劣或遭受不公对待。
多用于描述历史或文学中的压迫性劳役,如古代大型工程(长城、运河)的修建,或比喻现代社会中不合理的繁重负担。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3、6等来源。
白脰白桵变率鷩冕常理墋黩法炬翻移斐炳共有怪严估船鬼器火轮神舟挟挠建修郊赉交手嘉什结邪竞絿即世狂名狂热浪子回头金不换廪赡录用马馆没出产明远楼密札札耐受力念记砰砰訇訇偏险擎受謦唾邱区气运雀盲眼三面角省形瘦岛耍青皮水渍苏麻宿云停鞭惕慑恫悔通确推究往志威赫赫屋间架无情少面吴市之箫汙邪笑唤心烦意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