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捺的意思、遏捺的详细解释
遏捺的解释
压制;按捺。《朱子语类》卷三二:“若使其心地不平,有矜伐之心,则虽十分知是职分之所当为,少间自是走从那一边去,遏捺不下。少间便説,我却尽职兮,你却如何不尽职兮!便自有这般心。”
词语分解
- 遏的解释 遏 è 阻止:遏止。遏制。遏抑。怒不可遏。 古同“害”:“无遏尔躬”。 笔画数:; 部首:辶; 笔顺编号:
- 捺的解释 捺 à 用手按,抑制:按捺。捺手印。 笔形之一,由上向右斜下。 笔画数:; 部首:扌;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遏捺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遏”和“捺”两个动词组合而成,本义指强力制止或压制,强调通过外力迫使某种行为、情绪或态势停止。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遏”
- 本义为阻止、阻挡(《说文解字》:遏,止也)。
- 引申为抑制、控制,如“怒不可遏”(愤怒难以抑制)。
-
“捺”
- 本义为用手向下按压(《广韵》:捺,手按也)。
- 引申为强行压制、按捺,如“捺住性子”。
-
复合词“遏捺”
- 结合二者含义,指通过强力手段制止或压制某种行为、情绪或现象,带有紧迫性和强制性。
- 示例:
“官府亟需遏捺暴乱,以安民心。”
(指用强制手段平息暴乱)
二、引申义与用法
-
情感压制
- 指强行控制强烈情绪,如愤怒、激动等。
- 例:
“他遏捺住心中怒火,冷静应对挑衅。”
-
行为制止
- 用于阻止不当行为或社会乱象,如暴动、谣言传播等。
- 例:
“朝廷颁令遏捺流言,稳定舆情。”
-
抽象事物控制
- 可延伸至抑制趋势、风气等抽象概念。
- 例:
“新政旨在遏捺奢靡之风,提倡节俭。”
三、权威词典释义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遏捺:用力制止或压制。”(页码:P347)
- 《汉语大词典》:
“遏捺:遏制,按压。”(卷7,P1092)
四、使用注意
- 语境适配: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描述需强力干预的情景。
- 现代使用频率:当代汉语中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
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6-1994.
-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 1963.
- 陈彭年等. 《广韵》. 中国书店, 1982.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在线权威链接,此处仅标注纸质文献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遏捺”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è nà,其含义及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遏捺”指压制或按捺,常用于描述对情绪、欲望或行为的强行控制。例如:
- 在《朱子语类》中提到:“若使其心地不平……遏捺不下”,指难以抑制内心的不满情绪。
二、词源与结构
- “遏”:本义为阻止、抑制(如“怒不可遏”),源自《说文解字》中的“遏,止也”。
- “捺”:意为按压或忍耐(如“按捺怒火”),与“遏”组合后强化了“强行控制”的语义。
三、文献例证
- 出自南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三二,描述当人心存骄傲时,即使明白职责所在,仍难以“遏捺”住对他人不履职的抱怨。
四、使用场景
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常见于:
- 情感控制:如“遏捺愤怒”;
- 行为约束:如“遏捺私欲”;
- 古汉语研究或文学创作,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压制、按捺、克制;
- 反义词:放任、纵容、释放。
“遏捺”强调通过强制力抑制情感或行为,具有书面化和古典色彩,多出现在哲学、文学文本中。如需更完整的古籍用例,可参考《朱子语类》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傲物鄙悍屏斥碧盌操之过激瞠然自失酬酒除外丹篆调判都护二轨放慵梵王家非刑纷呶格地地根苗关厢鼓刀屠者归仰海猴儿好了疮疤忘了痛合兵合而为一监临自盗剪抑狡虫交亵祭墓金戺夸夫老橛话儿掠虚流彗柳巷花街龙梭马羣空梅颊尼龙牛头不对马嘴盘磨扦插千人针怯耎啓伐轻宝求楼求取任地柔良濡化十二公水牛过河颂言贴赠脱亡彣彣彧彧武备相忍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