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仿,仿效。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 公琰 殖根,不忘中止。岂曰摸拟,实在雅性。” 宋 曾巩 《与王介甫第一书》:“ 欧公 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勿用造语及摸拟前人,请相度示及。” 鲁迅 《集外集·斯巴达之魂》:“译者无文,不足摸拟其万一。”
“摸拟”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为其详细解释及相关信息:
“摸拟”读作mō nǐ,意为通过摸索模仿来学习或掌握某种技艺、知识或方法。它强调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亲身尝试和仿效他人经验来达到理解的目的。
“摸拟”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晋代袁宏、宋代曾巩的著作),但现代多写作“模拟”(mó nǐ),两者含义相同。例如鲁迅在译作中也曾使用“摸拟”一词。
现代规范用法中,“模拟”更常见,建议优先使用。如需查阅更多例句或古籍引证,来源。
摸拟(拼音:mó nǐ,注音:ㄇㄛˊ ㄋㄧˇ)是一个汉字词汇,意思是模仿、效仿、模拟。它指的是根据事物的特征或样貌进行模拟或仿效。摸拟常用于描述人们对于自然界或人-made物品的模仿行为。
摸拟的部首是手(扌),总共有12个笔画。
摸拟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现在《尔雅·释诂》中。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摸的字形是“每”,拟的字形是“党”。
繁体字“摹擬”可以用来代表摸拟。
1. 他通过摸拟猛兽的吼声,成功吸引了注意力。
2. 电脑模拟技术能够通过摸拟真实环境,帮助人们进行虚拟实验。
1. 模拟仿真
2. 模仿
3. 模拟演练
1. 模仿
2. 仿效
3. 仿真
1. 创新
2. 创造
3. 反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