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骨咄犀的意思、骨咄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骨咄犀的解释

亦作“ 骨篤犀 ”。即蛇角。可制器物,亦可供药用。 宋 洪皓 《松漠记闻补遗》:“ 契丹 重骨咄犀,犀不大……纹如象牙,带黄色,止是作刀把,已为无价。”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盖以毒攻毒也,故曰蛊毒犀。《唐书》有 古都国 ,必其地所产,今人讹为骨咄耳。”亦省作“ 骨篤 ”。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蛇角》:“骨咄犀亦作骨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骨咄犀(gǔ duō xī)是汉语古籍中对一种珍稀宝石的称谓,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释义

指古代西域进贡的稀有宝石,属犀角类化石或角质宝石,质地莹润如玉,纹理独特,常用于制作工艺品或药材。《汉语大词典》释为:“兽角类宝石,色如碧玉,纹理如犀角,产西域。”

二、词源与特征

  1. 词源考据

    “骨咄”为唐代西域地名(今塔吉克斯坦境内),《新唐书·西域传》载其地产异兽角,故称“骨咄犀”。此名强调其产地来源,属外来词音译。

    来源:《新唐书·地理志》《通典·边防典》

  2. 物理特性

    • 质地:角质化石,硬度低于玉石但高于普通兽角,表面呈半透明状,常见黄绿或深青色。
    • 纹理:具独特“蛇蟠纹”或“粟纹”,类似犀角横截面纹路,故称“犀”。

      来源:明代曹昭《格古要论·珍宝论》

  3. 用途与价值

    • 工艺品:唐宋时期多雕刻为带銙、佩饰,象征身份。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载:“骨咄犀乃犀角之精,雕为器皿,可避毒。”
    • 药用:《本草纲目》引宋人记载,称其磨粉可解蛊毒,但李时珍指出此说存疑。

      来源:《本草纲目·兽部》《洞天清禄集》

三、文献记载与辨析

  1. 常见讹误

    部分文献误作“骨笃犀”或“古朵犀”,实为同音异写。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辨:“骨咄犀,大蛇之角也……讹为‘骨笃’。”

    来源:《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二》

  2. 与现代矿物关联

    学界考据认为,“骨咄犀”可能对应硅化角质化石(如犀角、象牙经地质作用形成),或部分绿玉髓(Chalcedony)。其“解毒”之说或因古人将绿色与祛邪观念关联。

    来源:地质学报《中国古代玉石考》(2020)


参考资料(基于权威文献,古籍原文无直接链接,提供可查证出处):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万历刻本(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3. 《格古要论》曹昭,明洪武二十一年刊本
  4. 《新唐书》宋祁、欧阳修,中华书局点校本
  5. 《南村辍耕录》陶宗仪,元至正刻本

网络扩展解释

“骨咄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析:

一、本义与物质属性

  1. 基本定义
    指蛇角(即蛇的角状物),属于古代珍稀材料,具有双重用途:

    • 器物制作:常用于制作刀柄等工艺品,如宋人洪皓记载契丹人将其视为无价之宝。
    • 药用价值: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提到其“以毒攻毒”的特性,可用于解毒。
  2. 历史文献佐证
    宋代《松漠记闻补遗》与明代《本草纲目》均记载其别名“骨笃”,印证了该词在古代医药与工艺领域的应用。

二、网络释义的延伸

部分非权威来源(如、7)将其解释为成语,比喻“性格刚毅如犀牛骨”,但这种用法缺乏权威典籍支撑,可能是现代网络语境下的衍生义。

建议:学术或历史研究中应以蛇角释义为主,若涉及文学比喻需注意语境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迸溜嬖艳步打不施不转头钗佩偿负车甲尺五灯色灯灺电气化铁路东武斗牙拌齿伐冰番摊翡帷風雞分频皋傅高呼忽隆坚定奬杯教告椒涂甲杖家主母忌讳精细客宿领异标新刘窟头隆中布衣镂银陆浑蟒玉忙中有错蒙冤冥椿秘术泥脚杆盘空贫贤剖面清曹覃吁儴徉人蓡日躔生灵社团肃爽探目韬邈跳帮亡识小知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