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ntique;curio]∶为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也作“骨董”
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水浒传》六十六回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拿来主义》
(2) [old fogey]∶称不合时代潮流、思想固执的人
死不开窍的老古董
(1).珍贵罕见的古物。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一折:“可早十年光景,把那家缘过活金银珠翠,古董翫器……典尽卖絶,都使得无了也。”《水浒传》第六六回:“四边都掛名人书画,并奇异古董玩器之物。” 清 黄钧宰 《金壶遯墨·姜少汀》:“ 杭 人 姜少汀 者,贩卖古董於 苏州 。” 鲁迅 《伪自由书·逃的辩护》:“但我们想一想罢:不是连语言历史研究所里没有性命的古董都在搬家了么?”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案上放着笔墨画砚,磁器古董,都极其古雅而精致。”
(2).谓希奇少见。 王统照 《银龙集·刀柄》:“说起来真有点古董。原来是替……催饷的副官要人。”
(3).比喻过时的事物、迂腐守旧的人。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先声》:“古董先生谁似我,非玉非铜,满面包浆裹。” 巴金 《家》三:“说到英文,读了这几年……总是那些老古董。” 李劼人 《天魔舞》第九章:“偏我们先生是个古董,硬不肯。”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古董汉语 快速查询。
"古董"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汇,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指代存世百年以上、具有历史价值或艺术价值的古代器物。其词源可追溯至明代《万历野获编》记载的"骨董"称谓,原指杂陈古物,后经语音演变形成现代写法。
该词包含三层核心含义:一是指具体的古代器物,如商周青铜器、明清瓷器等物质遗存;二是比喻过时的观念或人物,如《儒林外史》中"假古董"的讽刺用法;三是象征文化传承,故宫博物院专家杨伯达曾指出,古董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工艺记忆。
在收藏领域,古董按材质可分为五大类:金属器(如宣德炉)、陶瓷(如成化斗彩)、书画(如唐宋绢本)、竹木牙角(如明代犀角杯)、玉石(如良渚玉琮)。《文物法》规定,1795年以前制作的物品属于文物范畴,受国家保护。
“古董”一词的含义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综合解析:
基本定义
古董指具有历史、文化及艺术价值的古代器物,是先人遗留的珍贵文化遗产。其核心特征在于承载了特定时期的社会信息,且无法被其他物品替代。例如《水浒传》中提到的“奇异古董玩器之物”即为此类物品的典型描述。
词源演变
早期称为“骨董”,取“肉腐而骨存”之意,强调保存历史精华;后逐渐演变为“古董”或“古玩”。现代语境中,“古玩”更侧重收藏与艺术鉴赏价值,而“古董”更强调年代久远性。
核心特征
与文物的区别
文物由国家认定,具有考古研究价值且数量稀少;古董多为民间流通,虽具历史代表性但通常不涉及系统性历史研究。例如一件宋代瓷器,对博物馆是文物,对收藏家则是古董。
延伸含义
该词也用于比喻思想守旧或过时的事物,如“老古董”形容顽固不化的人。
注:如需了解具体鉴定方法或法律规范,可参考《古董知识讲座》等专业资料。
哀恳变质岩鼻疔逼真惨景长莽楚妆刺闹村民电铲琱瑚掉换发忧凤跱龙拿分神赋政干湿球温度表告命供求宫腰够交情寡人行香挂牌号羣回盻火镰解锥井井有绪积日累岁枯松来情去意缧绁之忧冷子脉散麻田民宅目不见睫哦嗬盼识铺房遣狱之化穷迕丘甸棋艺绻结人鱼容覆入閤三才神凤圣奥牲酒生角声述水神私帮钿波袜綫宪则侠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