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乐的一种。用鼓、钲、箫、笳等乐器合奏。源于北方少数民族。 汉 初边军用之,后渐用于朝廷。当时鼓吹乐被认为是很隆重的音乐,万人将军方可备置。 魏 晋 以后,牙门督将五校均得用之, 明 以后士庶吉凶之礼及迎神赛会亦均用之。历代鼓吹乐多有歌辞配合。《辽史·乐志》:“鼓吹乐,一曰短簫鐃歌乐,自 汉 有之,谓之军乐。《辽杂礼》,朝会设熊羆十二案,法驾有前后部鼓吹,百官卤簿皆有鼓吹乐。” 宋 陆游 《作盆池养科斗数十戏作》诗:“未听两部鼓吹乐,且看一编科斗书。”
鼓吹乐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乐种,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合奏为主,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鼓吹乐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马上之乐,初创阶段不晚于汉初。汉代班壹在西北地区率先使用,后逐渐被中原王朝吸收,成为军旅和礼仪音乐。其名称源于主要乐器“鼓”与“吹”(如排箫、笳等)的结合。
根据应用场景可分为四类:
作为中国音乐史上首个融合多民族元素的乐种,鼓吹乐对后世军乐、戏曲伴奏及民间吹打乐影响深远。
(完整信息可参考、3、6、8等来源)
《鼓吹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音乐形式,具有鼓和管乐器为主要特点的演奏方式。它是一种热闹欢快的音乐,常用于庆祝宴会、祭祀仪式和壮行活动等场合。
《鼓吹乐》的拆分部首是鼓(部首:鼓,笔画数:6)和口(部首:口,笔画数:3)。整个词语的总笔画数为9。
《鼓吹乐》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乐制演奏。鼓和吹管是古代乐器中常用的两种类型,演奏出的音乐旋律动听悦耳,被人们广泛喜爱和采用。
《鼓吹乐》的繁体字为「鼓吹樂」。
《鼓吹乐》在古时候使用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差异,但大致上都是用「鼓」、「吹」和「乐」这三个字来表示。
1. 在庄重的仪式上,鼓吹乐奏出了激昂的音乐,彰显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2. 这支鼓吹乐曲节奏明快,使人们跃跃欲试,引起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1. 鼓乐:以鼓为主要乐器的音乐形式。
2. 吹乐:以吹管乐器为主要乐器的音乐形式。
近义词:壮乐、俚乐。
反义词:室内音乐、寂静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