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观寺的意思、观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观寺的解释

寺观。 唐 元稹 《<白氏长庆集>序》:“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星灯》:“初八日传为诸星下界,燃灯为祭……观寺释道亦将施主檀越年命星庚记注,於是夕受香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观寺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合成词,其含义需从“观”与“寺”的本义及演变进行解析:

一、词义溯源

  1. “观”的本义

    据《汉语大词典》,“观”(guàn)指道教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即道观。此义源于古代帝王宫门前高台上的瞭望建筑“观阙”,后引申为道教修行者观察天象、修身悟道的场所。如《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可见其与祭祀、观测的关联。

  2. “寺”的本义

    《说文解字》释“寺”为官署,如汉代“鸿胪寺”掌外交事务。佛教传入后,“寺”渐指僧侣居住修行的佛寺。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载:“寺,梵云毗诃罗,此云游止处”,反映了词义转化过程。

二、“观寺”的合成含义

“观寺”作为复合词,特指道教与佛教的宗教建筑群,常见于古代文献描述宗教场所并称的语境。例如:

三、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南北朝至唐宋时期,因佛道二教发展并行,“观寺”成为宗教建筑群的统称。唐代实行“寺观制度”,《唐六典》规定观寺享有免税田产,反映其官方认可地位。宋以后,“寺观”一词更常见,但“观寺”在史籍中仍保留特定时期的用法,体现宗教政策与建筑类型的融合。

四、现代用法与辨析

现代汉语中,“观寺”作为独立词汇已较少使用,多被“寺观”或具体称谓(如“佛寺”“道观”)替代。但在研究古代宗教史、建筑史时,该词仍具学术价值,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指代范围。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观""寺"词条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释"寺"
  3. 《唐代佛寺道观研究》(张十庆,天津大学出版社)第四章
  4. 《中国宗教制度史》(李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唐代卷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观寺”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观寺”是“寺观”的倒置词,指佛寺与道观的合称,属于古代对宗教场所的统称。其中,“观”指道教庙宇,“寺”指佛教寺院,合称后泛指宗教建筑。

二、词源与用法

  1. 古籍例证

    • 唐代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提及“禁省、观寺、邮候墙壁”,指朝廷、宗教场所及驿站等公共空间。
    • 清代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了观寺在民间祭祀活动中的角色。
  2. 语言特点
    该词多见于文言或历史文献,现代汉语中较少单独使用,更多以“寺观”或“寺庙”表达类似含义。

三、文化延伸 部分文学作品中,“观寺”可能隐含宗教场所的社会功能,如清代小说提及庵观寺院作为世俗与信仰交织的场所,但此属文学化引申,非词义本身。

参考资料: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文献释义及词源分析。若需查阅完整古籍原文,可通过相关文献库进一步检索。

别人正在浏览...

拔补板荡班狄扳火迸脱敝肠碧瓦朱甍不足为奇虫镂丑秽粗胪典钟电子学吊儿郎当迭王洞洞灟灟笃至恶少诽诽高哲管片国信使含香横标蝗螽回互践规踏矩极头麻化咎戒蠲纸客寄狂傲滥侈梁阴李闯理会林峦漏泄天机漏转卢医麦罢面梨灭迹评准谦损七步诗煞神舍越十羊九牧树点谁堪水雾宿柔铤贪懫图录慰情胜无危阽乌蜑户香饭新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