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荡的意思、板荡的详细解释
板荡的解释
[turbulence] 《诗·大雅》有《板》、《荡》两篇,都是写的当时政治黑暗,政局动乱。后用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
详细解释
《板》、《荡》都是《诗·大雅》中讥刺 周厉王 无道而导致国家败坏、社会动乱的诗篇。后因以指政局混乱或社会动荡。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王粲》诗:“ 幽 厉 昔崩乱, 桓 灵 今板荡。” 唐太宗 《赐萧瑀》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宋 岳飞 《五岳祠盟记》:“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 河 朔 ,起自 相臺 ,总髮从军,歷二百餘战。” 清 黄遵宪 《三哀诗》:“士生板荡朝,非气莫能济;国家有妖孽,尤贵养正气。” 董6*必6*武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缅怀先烈奋斗的艰辛,眷念中原板荡的沉痛,吾人纪念辛亥革命,吾人驱逐 日 寇到 鸭绿江 东之心将更坚强千百倍!”
词语分解
- 板的解释 板 (⑥闆) ǎ 成片的较硬的物体:案板。板子。木板。板上钉钉。 诏书:诏板。 演奏民族音乐或戏曲时打节拍的乐器,又指歌唱的节奏:檀板。鼓板。一字一板。荒腔走板。 不灵活,少变化:死板。呆板。 硬得像板子似的:板结。 见“老”字“老板”。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荡的解释 荡 (蕩) à 清除,弄光:荡平。扫荡。荡除。倾家荡产。 洗涤:洗荡。涤荡。荡口(漱口)。 摇动:摇荡。荡漾。荡桨。 行为不检,不受约束:荡逸。放荡。浪荡。荡子。荡6*妇。狂荡。荡检逾闲。 四处走动:游荡。逛荡。 广大平坦的样子:浩荡。 浅水湖:芦花荡。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板荡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板荡"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现多用于书面语,形容社会动荡、政局混乱、民不聊生的乱世景象。其详细解释如下:
一、 字义分解与词源
- 板: 本义指筑墙用的夹板,引申为“板结”、“僵化”、“难以变动”之意。在此成语中,取其“法度败坏”、“纲纪废弛”的引申义,形容社会秩序崩坏。
- 荡: 本义指水摇动、动荡,引申为“动乱”、“不安定”、“混乱”。在此成语中,直接指社会的剧烈动荡不安。
- 词源: “板荡”一词直接来源于《诗经·大雅》中的两篇诗歌的篇名:《板》与《荡》。
二、 典故出处与原始含义
- 《诗经·大雅·板》: 据《毛诗序》解释,此诗是凡伯(周厉王时的卿士)为讽刺周厉王昏庸无道、政治败坏而作。诗中充满了对君王倒行逆施、国事日非的忧虑和劝谏。
- 《诗经·大雅·荡》: 《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召穆公(周厉王时的卿士)伤周室大坏而作。诗中假托周文王慨叹殷纣王无道亡国之事,实则影射和警告当朝统治者(周厉王),揭示其暴虐统治导致的社会动荡和危机。
- 原始含义: 由于《板》和《荡》这两首诗都创作于西周王朝衰微、周厉王暴虐统治导致社会大动荡的时期,内容均深刻反映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混乱、民生凋敝的景象。因此,后人将这两篇诗的篇名连用,组成“板荡”一词,特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
三、 现代含义与用法
- 核心含义: 形容国家政治混乱、社会秩序崩溃、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常与“识忠臣”(在动乱中才能识别出真正的忠臣)连用,构成“板荡识忠臣”或“板荡识诚臣”的经典表述,强调在危难时刻才能考验人的忠诚与节操。
- 引申义: 也可泛指任何领域、任何层面出现的剧烈动荡、混乱无序的状态。
- 词性: 通常作为名词使用,指代动荡的时期或状态。
- 语体色彩: 书面语色彩浓厚,具有庄重、凝练的特点,常用于历史评论、政论文章或文学作品中描述重大历史转折或社会危机时期。例如:“在那板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
四、 权威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 对“板荡”的解释为:“《板》、《荡》都是《诗·大雅》篇名,讽刺周厉王无道,后用以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解释为:“〈书〉名 《诗经·大雅》有《板》《荡》两篇,都是讽刺周厉王无道、国家动乱、人民受苦的。后来用‘板荡’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不安:板荡识忠臣。”
“板荡”一词,源于《诗经·大雅》中的《板》与《荡》两篇诗歌,因其深刻揭露了周厉王统治下的社会黑暗与动荡,后世遂以“板荡”专指国家政治混乱、社会秩序崩溃、局势剧烈动荡不安的乱世。它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强烈书面语色彩的词汇,常用于描述历史转折点或社会危机时期的状态。
网络扩展解释
“板荡”是一个源自古典文献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历史背景紧密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基本含义
-
出处
该词源自《诗经·大雅》中的《板》和《荡》两篇诗,均为讽刺周厉王暴政导致国家混乱、民生疾苦的作品。
- 《板》为凡伯所作,批评厉王昏庸;
- 《荡》为召穆公所作,哀叹周王室衰败。
-
本义
原指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特指因统治者失德引发的国家危机。例如:“中国既板荡,骨肉安可保”(唐·古之奇)。
二、引申与用法
-
引申义
后扩展为泛指任何时期的政治黑暗或大规模社会动乱,如南宋岳飞在《五岳祠盟记》中写“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描述金人入侵后的乱局。
-
常见搭配
- 与“疾风知劲草”连用,强调动荡中考验忠诚,如唐太宗诗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多用于书面语或历史叙述,如“南北宋之际,天下板荡,民不聊生”。
三、现代应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用于形容重大危机或混乱局势,但多具文学色彩,常见于历史评论、政论文章等语境。例如:“经济危机下,企业面临板荡之局。”
总结
“板荡”通过《诗经》典故,从具体历史事件演变为象征性词汇,既承载文化记忆,也体现语言对政治现实的凝练表达。
别人正在浏览...
白傅宝鼎爆玉米花辩圃程控宸掖吃白墨饭欑柱当口儿吊牌抖薮笃慎恩贷芳花放散方位風吹草動風患扶生高箱鬼金羊滑和豁啷简闻矫笑节葺借谊钜狡举乳狂越岿然困惾兰舟两豫流景扬辉楼窗满腹诗书魔祟木符内敏佩绶飘闪品验骑驴客情诈齐信弱冠撒眸杉径杀一利百史鉴俗书堂翁亭童蛙鸣顽谗豌豆微言大谊问安视膳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