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宁 所坐的榻。据 晋 皇甫谧 《高士传·管宁》载:“﹝ 管寧 ﹞常坐一木榻上,积五十五年未尝箕踞,榻上当膝皆穿。”后用行事端正之典。 清 谭嗣同 《夜成》诗:“此时危坐 管寧 榻,抱膝乃为《梁父吟》。”
“管宁榻”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词语,其含义与东汉隐士管宁的行为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管宁榻”字面指管宁(字幼安)所坐的木榻。据《高士传·管宁》记载,管宁自越海归乡后,常坐一木榻,五十余年保持端正坐姿(未箕踞),导致榻上膝盖接触处被磨穿。这一行为成为他品行高洁的象征。
清代谭嗣同《夜成》诗云:“此时危坐管宁榻,抱膝乃为《梁父吟》”,借“管宁榻”表达自身高洁志向。唐代李德裕亦在诗中化用此典,呼应隐逸情怀。
总结来看,“管宁榻”既是对历史人物品行的具象化表达,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端正、隐逸精神的典型符号。
《管宁榻》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平和谦虚的心态,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够接受眼前的环境和待遇,安然自处。常用来形容人为人处世时的态度。
《管宁榻》拆分成三个字,其中:
《管宁榻》来源于中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庄子·养生主》的一句话:“放于五岳之间而不亡,游于诸侯之宇而不穷,动于天地之间而不嗜,百年丧乎一藏焉。”意思是指一个人如果能够像庄子描述的那样世事随缘、心态平和,就可以像《庄子》中的道德经那样养生。
《管宁榻》在繁体字中为《管甯榻》。
《管宁榻》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其中“管”字在古代有时也会写为“筦”,但在成语中仍然使用现代写法。
他处事态度平和、宽容大度,真是个具有《管宁榻》精神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