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官耗的意思、官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官耗的解释

旧时征收田赋,于正额之外加收若干,名义上是弥补耗损,称官耗。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田制一》:“故一亩之赋,自三斗起科,至於七斗,七斗之外,尚有官耗私增。计其一岁之穫,不过一石,尽输於官,然且不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官耗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官方规定或认可的损耗额度,尤其在赋税征收、物资转运等官方经济活动中,用于核算因自然或管理因素造成的合理损耗。以下从词典释义与历史应用角度详细说明:

一、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历史文献记载,“官耗”指官府在征收钱粮、物资时,预先核定并允许的损耗部分。

“官”即官方、公家;“耗”指消耗、亏损。合称即官方承认的合理损耗额度,旨在平衡实际运作中的自然减损(如粮食风干、运输散失)。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历史制度背景

在明清赋税制度中,“官耗”常与“火耗”“漕耗”等概念关联:

  1. 火耗:地方官府将征收的碎银熔铸为官银时产生的损耗,额外向纳税人加征填补。
  2. 漕耗:漕粮运输中因潮湿、鼠雀啃食等损耗的补偿性加征。

    “官耗”作为统称,涵盖此类官方许可的附加征收项目,本质是转嫁行政成本至民众的制度设计。

    来源:陈锋《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

三、应用领域

该词主要用于描述两类场景:

  1. 赋税征收:如田赋征收时允许的粮食损耗率(例:每石米加征一升作为“鼠雀耗”)。
  2. 物资调运:官盐运输、仓储物资保管中核定的损耗标准。

    来源:韦庆远《明清史辨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四、相关概念辨析

需区别于“私耗”(官吏私自加征的苛捐杂税):“官耗”虽加重民众负担,但具有制度合法性,而“私耗”属贪腐行为。清代雍正时期推行“火耗归公”,即试图将“官耗”规范化、透明化。

来源:《清史稿·食货志》

五、现代意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官耗”可引申指公共事务中因制度性因素导致的资源损耗,如行政流程冗余造成的财政浪费,但此用法属比喻义,非词典规范释义。

来源: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中华书局)


权威参考文献原文链接(供深度查阅):

  1. 《汉语大词典》“耗”字条:http://www.hydcd.com/cd/htm13/208051.htm
  2. 陈锋《清代财政史》: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099656/
  3. 《清史稿·食货志》原文: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419335

网络扩展解释

“官耗”是古代中国田赋制度中的一种附加税项,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官耗”指旧时官府在征收田赋时,于正税额度之外额外加收的部分,名义上是为了弥补粮食运输、存储等环节的损耗,实际成为变相增加税收的手段。

历史背景与特点

  1. 加收比例与负担
    据清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记载,一亩田赋税从三斗起征,最高可达七斗,加上“官耗”和“私增”(地方私自加征),农民全年收成甚至不足以缴纳赋税。

  2. 名义与实际用途
    虽以“弥补损耗”为名,但实际常被用于填补官府行政开支或中饱私囊,成为农民额外负担。

文学记载

宋代诗人米芾、韩淲等曾在诗句中提及“官耗”,如“鼠雀真官耗,龙蛇与众俱”,侧面反映了这一制度对民生的影响。

“官耗”本质是古代农业社会赋税制度中的附加税,体现了税收名目与实际剥削之间的矛盾。其存在加剧了农民负担,成为封建社会赋税问题的缩影。

别人正在浏览...

梎柌白干百全计白鶂百啭千声半球班长八维辨智笔悬鄙言不像茶户成立池鱼祸除幕出王大庆恶露饵名钓禄纺绩风噤纷糅龟顾过云雨海隝核膜花界检查节钺尽日穷夜进退无依籍配葰楙隽巧可蠢口诵心惟滥熟临日渌老麪花明镫僻地贫萌青龙车凄清驱羊旧节辱到生儒十死不问数贫嘴恕实私煎伺闲宿藏体议望镇稳步虾蟇衣贤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