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挂罥的意思、挂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挂罥的解释

缠挂。 唐 元稹 《蜘蛛》诗之二:“因依方託绪,挂罥遂容身。”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挂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1. 基本释义
    意为“缠挂、悬挂”,指物体被缠绕或悬挂在某处。其中“罥”(juàn)本身有“缠绕、牵挂”之意,与“挂”组合后强调物体依附或停留在某处的状态。

  2. 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元稹的《蜘蛛》诗:“因依方托绪,挂罥遂容身。”描写蜘蛛依靠蛛丝缠绕结网,借悬挂的状态来容身。此外,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也使用了此词,形容茅草被风吹挂在高高的树梢上。

  3. 相关用法与结构

    • 构词特点:由近义字“挂”与“罥”并列组成,属于同义复词,常见于古诗文。
    • 语境应用:多用于描述自然现象或具体物体的悬挂状态,如草木、蛛网等被风或外力作用后的形态。
  4. 现代适用性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用,主要出现在古典文学赏析或特定修辞场景中,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其意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具体诗句中的赏析,可参考古典诗词注解或权威汉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二

挂罥的意思

挂罥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将物体悬挂起来、吊起来或困住。它可以用来形容物体被绳索、网子等挂在高处,或者用来指人被困住、束缚。

拆分部首和笔画

挂字由左右结构的“卜”部和“圭”部组成。其中,“卜”部属于八刀头类,表示挂物体的动作;而“圭”部则表示挂物体的器具样式。

挂字总共有9画,其中“卜”部为2画,“圭”部为7画。

来源和繁体

挂字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甲骨文,原本的形状类似一个人被绑在两根柱子之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挂字在演变过程中逐渐简化为现在简体字的形状。

在繁体字中,挂字的形状为「掛」。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挂字的写法是有所不同的。在篆书时期,挂字的「卜」部分写作「卩」,而「圭」部分写作「厂」。随着字体演变,挂字的结构逐渐简化为现代的形状。

例句

1. 小明把画挂在墙上,让客厅更加美观。

2. 那个小偷被警察抓住,绳子把他的手脚全部挂罥住了。

组词

1. 挂钩:表示物体上有可挂物品的装置。

2. 挂钟:表示用于挂在墙上或支撑架上显示时间的钟表。

3. 挂帘:表示用于遮挡或装饰窗户的帘子。

近义词

吊、悬挂、系、绑

反义词

解开、释放、松开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