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指帝王的职事。亦借指帝王。《诗·大雅·烝民》:“衮职有闕,维 仲山甫 补之。” 郑玄 笺:“衮职者,不敢斥王之言也。王之职有闕輙能补之者, 仲山甫 也。” 孔颖达 疏:“衮职,实王职也。” 汉 桓宽 《盐铁论·险固》:“故 仲山甫 补衮职之闕, 蒙公 筑 长城 之固,所以备寇难而折衝万里之外也。”《三国志·魏志·管宁传》:“衮职有闕,羣下属望。”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极目烽烟烂不收,衮职惭何补。” 周咏 《感怀》诗之六:“缺来衮职谁缝补,话到娥眉有諑謡。”一说,指衮衣。 清 俞樾 《群经平议·毛诗四》“衮职有闕”:“《笺》以‘衮职’连文,恐非经意也。职乃语词,当读为识……识亦犹适也。‘衮识有闕’者,衮适有闕也。盖诗人本借衮以寓王,闕乃衮衣之闕,而非服衮衣者之职事,若以衮职连文,则诗人之语妙全失矣。”参阅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诗衮职有阙解》。
(2).古代指三公的职位。亦借指三公。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 弘农 杨公 , 东海 陈公 ,每在衮职,群僚贺之。”《三国志·魏志·崔林传》:“﹝ 崔林 ﹞诚台辅之妙器,衮职之良才也。” 唐 明皇 《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诗:“集贤招衮职,论道命台臣。”
衮职,汉语复合词,由"衮"(帝王或三公礼服)和"职"(官职)组成,特指古代三公职位。据《汉语大词典》解释,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烝民》:"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原指天子之职,后引申为三公职责。《辞源》注为"古代指三公的职位",东汉经学家郑玄在《毛诗笺》中强调:"衮职者,不敢斥王之言也",体现其在礼制中的避讳功能。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进一步阐释:"衮职,实王职也",说明词义从具体官职向帝王职责的扩展过程。
在语用层面,该词常见于古代政论文章,如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载"衮职奉君,当竭忠尽节",彰显其承载的忠君思想。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如《中国古代官制词典》将其列为周代官制研究的重要术语。构词法上属于偏正式合成词,"衮"作为修饰成分,凸显官职的尊贵属性,这种以服饰代官职的构词方式,与"缙绅""朱绂"等词形成语义场关联。
“衮职”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衮职”原指帝王或三公(古代最高官职)的职位,具体有两层含义:
“衮职”兼具具体职能(帝王/三公职责)与象征意义(权力与尊贵),需结合语境判断其指向。例如,在《诗经》中侧重帝王,而汉代文献更倾向三公。
暗门子闇墨变化不测禀令补帄不宿词级词题村歌社鼓箪豆见色大着犯滥铺摸肺肠風泵峯距風灣帉帨复仇高文秀桄综关节痛诡志汉儿涸塞鹤胎简服监铺藉稿精记开博孔嘉老官儿炼臂梁冠黎幔马车梅和柳门墉墙头马上樵父七板子棋敌清高轻俏逡逡繠宫三部伎事始首逆蜀锦吴绫思陵滕六阗凑髫孺亭佐通幽洞微投间武场戊申録习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