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 王嘉 《拾遗记·崑仑山》:“﹝ 崑崙山 ﹞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臺基。”后因以“十二层”形容仙境中重重迭迭的楼台。 唐 白居易 《酬微之开拆新楼初毕相报末联见戏之作》:“南临 赡部 三千界,东对 蓬宫 十二层。” 唐 李商隐 《无题》诗:“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臺十二层。”
“十二层”是一个源自古代神话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本源出处
出自晋代王嘉的《拾遗记·昆仑山》,记载昆仑山旁有十二座瑶台,以五色玉为台基。后引申为仙境中重叠壮丽的楼台群,象征缥缈超凡的意象。
扩展比喻
除字面指“十二层楼台”外,还可比喻事物层次复杂、规模宏大,例如形容高耸的建筑或繁复的结构。
唐代诗人常以此词营造仙道意境: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或修辞,如描述高楼景观或隐喻事物层级丰富,例如:“这座塔仿佛神话中的十二层瑶台”(参考的造句示例)。
注:该词属于古典文学词汇,日常使用较少,更多见于诗词或典故引用。如需进一步溯源,可查阅《拾遗记》原文及唐代相关诗作。
《十二层》是一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事物或概念具有十二个等级或层次。它可以用来描述事物的复杂程度、分层结构、进化过程等。
《十二层》的拆分部首为“十”和“层”,其中“十”是指数十的基本数字,而“层”则表示各级的分层结构或等级。
根据《汉字源流字典》,《十二层》的总笔画数为15。
《十二层》是普通话中的一个汉字词语,来源于汉字系统。它的繁体字为“十二層”,层与简体相同,只是字形稍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没有具体的《十二层》这个词语出现,但可以通过分析《十》和《层》两个单独字的古代写法来推测。古时的“十”字形状更为简单,类似于“丨”;而“层”字的古代形态则是以“广”为底部,上方加上“木”作为层的表示。
1. 这个企业的管理体系非常完善,分为十二层,每层都有专业的人才。
2. 这座高楼共有十二层,每层都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组词:十三层、十层、层层叠叠、层出不穷
近义词:多层、分层、等级
反义词:一层、单层、简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