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唯心主义(又称唯心史观)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一种社会历史观,其核心观点是将精神因素视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
精神决定论
主张宗教、道德、政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历史变迁的根本原因,而非物质生产活动。例如认为“某个伟人的思想改变了时代”。
历史偶然性
否认社会发展存在可预测的客观规律,认为战争、革命等重大事件只是个人意志或偶然因素的结果。
阶级立场关联
多数情况下服务于剥削阶级,通过强调社会制度的“永恒合理性”维护统治秩序。但在特定历史阶段(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也可能成为进步力量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指出其根本缺陷在于颠倒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则相反,认为物质生产方式和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理论在不同哲学体系中的演变,可参考的词典释义或的百科解析。
历史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它强调历史发展的驱动力是人类的意识和思想,而非经济、社会或物质条件。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价值观和信念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历 (li4):人 (ren2) + 吉 (ji2)
史 (shi3):口 (kou3) + 十 (shi2)
唯 (wei2):口 (kou3) + 日 (ri4)
心 (xin1):忄 (xin1) + 刀 (dao1)
主 (zhu3):丶 (zhu3) + 王 (wang2)义 (yi4):丶 (zhu3) + 弓 (gong1) + 勺 (shao2)
历史唯心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哲学中,由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在19世纪提出。他在《唯物主义和历史的唯心主义之问题》一书中,批判了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歷史唯心主義
歷史唯心主義
历史唯心主义主张人的意识和思想是社会进步的最主要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论、唯心主义、历史观念、历史进程
唯心史观、历史主观主义、意识决定论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唯物主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