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敝开衣襟。多喻舒畅心怀。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有风颯然而至,王廼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 宋 张景星 《秋日白鹭亭》诗:“开樽屏丝竹,披襟向萧籟。” 清 杜岕 《张大育头陀抱琴来同孟新听弹》诗:“一曲《涂山操》,披襟此日过。”
(2).指衣衫破烂,把衣襟拖挂下来。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二:“那些壮丁们在每一个人身上穿着一件卫生衣……大框小洞,带片披襟,甚至有的一边袖筒短了一截。”
(3).亦作“ 披衿 ”。犹披心。谓推诚相与。《晋书·周顗传》:“ 伯仁 总角於东宫相遇,一面披襟,便许之三事,何图不幸自貽王法。”《艺文类聚》卷五五引 南朝 梁 王僧孺 《<临海伏府君集>序》:“与君道合神遇,投分披衿。” 唐 杜甫 《奉赠卢五丈参谋琚》诗:“入幕知 孙楚 ,披襟得 郑侨 。” 清 陈盟 《与亲友话旧》诗:“所愿故乡归有路,披襟重话再生欢。”
“披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含义及用法:
解开衣襟,袒露胸怀,常形容坦率豪放、舒畅心怀的状态。
衣衫褴褛,衣襟拖挂
形容衣物破旧不整的状态。
推诚相与,坦诚相待
引申为敞开心扉、真诚交往。
比喻降服或臣服
见于沈约诗“峣武稍披襟”,喻指通过宽厚政策使敌方归顺。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风赋》《晋书》等古籍,或查阅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披襟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解开衣襟或宽衣服的前翻。在古代,披襟通常用来形容放松、舒适或者释放自己。
披襟的拆分部首为衣(西衣)和襟(衣襟)。其中,衣的拆分部首为衣服,可以记忆为“衣”的上下部分。襟的拆分部首为衣和毛,可以记忆为“襟”上面的两条线条,代表着衣服的前翻。
披襟的总笔画为15画。其中,衣的笔画为5画,襟的总笔画为10画。
披襟这个词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们穿着宽松的长袍,可以把衣襟解开放松。所以,披襟一词形容了悠闲的状态,表示心情舒畅、轻松自在。
披襟在繁体字中写作「披襟」,和简体字保持一致。
在古代,中国的汉字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披襟在古时候的写法是「披衿」。衿是衣服的前襟部分,在古时候用来泛指衣服。
1. 他因得到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笑得合不拢嘴,一披襟走出教室。
2. 在周末,他喜欢披襟坐在沙发上看书,享受休闲的时光。
组词有:披风(pī fēng)、披头散发(pī tóu sàn fā)。
近义词有:敞开衣襟、松开衣襟。
反义词有:束紧衣襟、拢起衣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