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拜折的意思、拜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拜折的解释

亦称“ 拜摺子 ”。 清 制,督抚以上有要事专折上奏,把折匣供在大堂香案上,对之行三跪九叩礼,然后取交折差,高捧头上,开中门送出。拜折时,属员站班,步兵排队,放炮奏乐,仪节隆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一回:“然而你看他拜摺子也説禁烟,出告示也説禁烟,下札子也説禁烟,却始终不曾説出禁烟的办法来。”《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七回:“抚臺一面拜摺参办。”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拜折是古代中国官场文书制度中的专用术语,指官员向皇帝呈递奏章的礼仪性行为。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1. 书写形式

    指官员用特定规格的折叠式纸张撰写奏章。这种折页文书需按照《大清会典》规定的格式书写,每折八行,每行十六至二十字不等,体现等级制度。

  2. 呈递程序

    官员需在奏折封面标注"奏"字,并按照《清代文书制度研究》记载,通过通政司或军机处转呈御前。重要奏折需行三跪九叩礼后方可密封投递。

该词源自明清时期的奏事制度,《汉语大词典》释为"叩拜后封缄奏折",强调其兼具礼仪规范与行政程式的双重属性。清代学者赵翼在《檐曝杂记》中记载:"凡奏折皆手自缮写,誊毕即拜而发递",印证其操作流程的严谨性。

20世纪后随科举制度消亡而成为历史词汇,但作为研究古代行政文书的重要标本,在《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等工具书中仍保留详细释义。

网络扩展解释

“拜折”是清代官场中高级官员上呈奏折的特定仪式,具体解释如下:

  1. 定义与别称
    拜折又称“拜摺子”,是清代督抚及以上官员向皇帝呈递重要奏折的正式流程。该仪式通过严格的礼节,体现对皇权的尊崇和政务的庄重性。

  2. 仪式流程

    • 将奏折装入专用折匣,供奉于大堂香案上;
    • 主官行三跪九叩大礼;
    • 礼毕后,由折差(送奏折的差役)将折匣高举过头,从中门送出衙门;
    • 过程中需属员列队站班、步兵仪仗排列,并鸣炮奏乐。
  3. 历史背景与使用范围
    该制度属清代特有,仅限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在呈报紧急或机密事务时使用。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提到官员“拜摺子禁烟”,却未提具体措施,侧面反映当时官场形式主义。

  4. 礼仪象征意义
    开中门、奏乐等细节凸显奏折的权威性,三跪九叩则强化皇权至上的政治文化。这一流程既规范了政务沟通,也通过仪式感维护了统治秩序。

别人正在浏览...

矮星保宥背恩弃义波逃差役常调尝秽创疤瑽然摧拨当锋道职端匀堆积山方巾感孚归愆黑帜厚朴黄表纸家藏尖厉歼戮践蹑笺札椒室颉臯击鼓金牛座绢帖快举盔子朗目疏眉乐卿麻绦訬婧淖湴恼駡啮岸女公子排栅牵强附会鳅蚖起阳草攘狄攘来熙往杀鸡儆猴沈辞事统手号军庶人丝绵擡粮堂而皇之坦率天吃星温直渥涣无外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