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国香的意思、国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国香的解释

(1).极言其香。谓其香甲于一国,故云。亦用以赞誉人的风采、品行。《左传·宣公三年》:“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如是。” 唐 冯贽 《云仙杂记·蜂蝶慕香》:“都下名妓 楚莲 者,国香无及,每出,则蜂蝶相随慕其香。” 唐 温庭筠 《中书令裴公挽歌词》之二:“国香 荀令 去,楼月 庾公 来。”参见“ 令君香 ”。

(2).指兰花。语出《左传·宣公三年》:“兰有国香。” 唐 宋之问 《过史正议宅》诗:“国香兰已歇,里树橘犹新。”《广群6*6*谱·花谱二三·兰蕙》引 宋 黄庭坚 《书幽芳亭》:“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后亦用以借指其他名花。 宋 苏轼 《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之二:“凭仗幽人收艾蒳,国香和雨入青苔。” 明 唐寅 《山家见菊》诗:“可惜国香人不识,却教开向野翁家。” 清 姚鼐 《阻风三山夹游三华庵牡丹颇盛》诗:“冷落国香聊与慰,午晴扶向石臺高。”

(3).借喻王侯公卿的后裔。 唐 颜真卿 《河南府参军郭君神道碑铭》:“粲粲门子,菲菲国香。”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国香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国香"是汉语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典雅词汇,其核心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1. 本义指代极香之花

    《汉语大词典》定义为"一国中特异的香花",尤以兰花为典型代表。《左传·宣公三年》记载:"以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将兰花与德行修养相联结。明代张岱《陶庵梦忆》更明确标注"兰为国香",奠定其植物象征的经典地位。

  2. 引申为品德高尚者

    宋代《广群芳谱》提出"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通过兰花特性比喻坚贞人格。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延伸此意,称"香草为君子佩,故曰国香",赋予词汇人格化意蕴。

  3. 特指珍贵香料

    《古代汉语词典》收录其物质属性释义,指代"国家级名贵香料"。宋代《香谱》详载宫廷制香技艺,其中"雪中春信""婴香"等御用香方,均属国香范畴。该含义在《东京梦华录》等古籍的节庆仪式记载中亦有印证。

此词汇在《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传统辞书中均有系统收录,其语义演变映射着中国古代"比德于物"的审美传统,兼具语言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价值。

网络扩展解释

“国香”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如下,综合多来源信息整理:

  1. 本义与引申义

    • 字面指香冠一国的极致香气,最早典出《左传·宣公三年》中“兰有国香”的记载。后引申为对杰出人物风采品格的赞誉,如唐代冯贽《云仙杂记》用“国香”形容名妓楚莲的绝代风华,温庭筠诗句“国香荀令去”则借指三国名士荀彧的儒雅气质。
  2. 特指兰花

    • 自《左传》起,“国香”成为兰花的代称。宋之问“国香兰已歇”、黄庭坚《书幽芳亭》“兰之香盖一国”等诗文均以“国香”喻兰。后扩展至其他名贵花卉,但核心意象仍以兰花为主。
  3. 象征贵族血脉(较少用)

    • 衍生义中偶见借指王侯公卿后裔,此用法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已鲜少使用。

该词承载着中国古代以香喻德的审美传统,兰花因兼具幽香与君子品格,成为“国香”最典型的文化符号。

别人正在浏览...

傍贯鞭镫变古易俗壁灯不列颠百科全书不折不扣睬瞅冲破宠秩创改炊饭垂露书邨鷄大寒索裘倒霉登徦雕弊叠雪东笼兜捕佛眼相看抚拍感颂割舍得公旦汞溴红拱券官衔关系学故弄虚玄国蔽画地焄膻儆励锦团花簇纠偏痲痹不仁马口鱼眉间譨譨品例青笼情属清毅曲学诐行桑畦山高路陡盛事试兵失人数码説序坦陈榻子甜净温习诬灭向阑小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