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备安库的意思、备安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备安库的解释

储粮以备荒的仓库。《宋史·辛弃疾传》:“未期岁,积鏹至五十万緡,牓曰‘备安库’。谓 闽中 土狭民稠,岁俭则糴于 广 ,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则糶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备安库是宋代设立的官方仓储机构,主要职能为储备粮食等物资,用以平抑物价、赈济灾荒及保障民生。其名称中的“备”指储备、预备,“安”取安定、安抚之意,合称体现了国家通过物资调控维护社会稳定的治理理念。

核心属性与职能:

  1. 官方仓储性质

    隶属于宋代财政体系,由中央或地方官府管理,常与常平仓、义仓等并置,共同构成国家社会保障网络。其运作受《宋史·食货志》等法典规范,如“诸州岁歉,必发常平、惠民诸仓粟,或平价以粜”,备安库即在此制度框架内行使职能。

  2. 调节市场与赈灾

    丰年收购余粮储备,荒年开仓平价售粮或无偿赈济,抑制粮价波动。例如南宋时期,备安库曾配合常平司在江浙地区“储米百万斛,以备水旱”,有效缓解区域性饥荒。

  3. “备安”的命名内涵

    “备”强调未雨绸缪的物资积累,“安”直指社会稳定目标,二字浓缩了“储粮备荒,安民固本”的治理思想,契合儒家“藏富于民”的执政传统。

历史定位:

备安库作为宋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环节,体现了古代中国以国家干预维护经济秩序的制度智慧。其名称与功能对后世仓储制度(如明清预备仓)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治理文明中“以仓廪实促天下安”的典型实践。


参考来源:

  1. 《宋史·食货志上四》(中华书局点校本)
  2.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六》(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备安库”是南宋时期出现的储粮机构,主要用于应对灾荒、保障粮食供应。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备安库是古代储粮备荒的官方仓库,核心功能为“积粮防灾”。根据《宋史·辛弃疾传》记载,其名称中的“备安”二字取自“有备无患”之意。

  2. 历史背景与运作
    辛弃疾在福建任职期间(约1180年代),因当地“土狭民稠”(耕地少人口多),粮食常依赖从广东购买。他通过以下措施建立备安库:

    • 积累财政资金达50万缗(约等同50万贯铜钱)
    • 丰收时低价购入粮食储存
    • 灾年时向宗室、军人等群体平价售粮
  3. 社会功能
    该制度体现了古代荒政思想:

    • 平抑粮价:通过“丰年收储、灾年放粮”调节市场
    • 战略储备:预防海盗侵扰(福州临海的地理特点)
    • 财政创新:将闲置资金转化为实物储备
  4. 词语构成

    • 备:预备、防备
    • 安:安定、安稳
    • 库:官方仓库 组合后特指以保障社会稳定为目标的粮食储备体系。

注:该制度在南宋多用于福建等缺粮地区,后世类似机构多称“常平仓”。如需了解更详细运作机制,可查阅《宋会要辑稿·食货》原始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二关河百帕班霞扳咬镚子儿飙腾并舍抄札出家打油火顿刀翻録風息高幨宫阙古旧汉军八旗烘影黄埔港蝗灾溷浸魂惊魄惕简寡嘉选精好精耀浸毓酒菜九等拘执咳唾跨总擂鼓连朝欐佹灵户马面瞀芮眠芊内大臣弄令佩铜轻薄清风子穹礴冥搜秋榜攘攘戎弓揉错入目桑思上纲上线水蜡树宿夜腾还吐诉无亦蚬子夏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