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诸侯的正卿。《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国卿,君之贰也,民之主也。” 汉 刘向 《列女传·鲁秋洁妇》:“力田不如逢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参见“ 正卿 ”。
"国卿"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的专有名词,指代诸侯国内的最高行政长官。《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其地位仅次于国君,是辅佐君主处理国政的核心人物。
从构词法分析,"国"指代分封制下的诸侯封地,"卿"原为周代官制中"三公九卿"体系的高级官职。二者组合后特指诸侯国内实际掌权的上卿,如《左传》记载:"国卿,君之贰也,民之主也",说明其具备代理君主施政、管理民众的双重职能。
在具体职掌方面,据《周礼》注疏显示,国卿主要负责三项核心事务:统领六官实施政令、主持祭祀典礼、代表邦国参与诸侯会盟。这种职能设定使其成为维系诸侯国运转的关键枢纽,如春秋时期齐国管仲、郑国子产等著名国卿,都在各自邦国推行过重大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该称谓具有明确的历史范畴。随着秦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国卿"逐渐被"郡守""刺史"等新官职取代,仅作为历史概念存在于文献典籍中。现代史学界常通过出土青铜器铭文,如西周晚期的"毛公鼎"铭文,来佐证国卿在分封制度下的实际权责。
“国卿”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官职体系。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国卿”指诸侯国的正卿,即诸侯国内最高级别的官员,辅佐君主处理政务,地位仅次于国君。该词由“国”(指诸侯国)和“卿”(高级官员称谓)组成。
官职属性
国卿是诸侯国的核心官员,既是“君之贰”(君主的副手),也是“民之主”(民众的领导者),承担国家治理与决策职责。
历史出处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体用例,可参考《左传》《列女传》等文献,或查阅权威词典如汉典、沪江词典。
白棉宝圭摽说布署惭皇谗疾蝉翼为重﹐千钧为轻殚精毕力鼎纶邸寺断角耳目二张烦神法相風牛馬不相及府僚覆盂隔肢官军国公豪憝亨衢拫抑黄虀白饭花貎蓬心缋事戒寒剂量蹶角受化絶色决隙垦殖指数敛思领班露掌緑绨甿郊螟蜅尿床子女校长瓶玩屏移器界庆惠濡头伤心蒿目射不主皮使马食实封石头城庶妇俗念题本瓦檐畏惕武昌柳舞天雾网下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