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勾捉的意思、勾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勾捉的解释

逮捕;追捕。《元典章·兵部三·使臣拷打站官》:“使臣 忽赤兀歹 为河东军人勾当,将 利津 县尹 陈克 拷打伤身死。勾捉 忽赤兀歹 等官取问,间钦遇詔书释放了当。” 元 孔文卿 《东窗事犯》第一折:“自家姓 何 , 何宗立 的便是。 秦太师 钧命,教 西山 灵隐寺 勾捉呆行者去。”《水浒传》第二一回:“ 宋太公 三年前出了 宋江 的籍,告了执凴文帖,见有抄白在此,难以勾捉。”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勾捉”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逮捕、追捕的行为,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中。以下为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1. 基本词义
    “勾捉”指通过法律或官方手段对嫌疑人实施抓捕,强调执行过程的强制性和正式性。该词由“勾”(意为勾取、引出)和“捉”(意为擒拿)组合而成,体现对目标的精准控制。

  2. 历史来源与用法

    • 法律文书:元代《元典章·兵部三》记载了官吏因滥用职权被“勾捉”问罪的案例,表明其作为司法术语的规范性。
    • 古典文学:如《水浒传》第二十二回提到“难以勾捉宋江”,说明该词常用于描述官府对逃犯的追捕行动。
    • 扩展场景:明代魏观的诗词“纷纭下牌帖,勾捉犹未杜”则延伸至对违规行为的整治。
  3. 语言结构分析
    根据查字典的解析,“勾”与“捉”均为动词,前者侧重锁定目标,后者强调实际抓捕,组合后形成递进语义,凸显行动的系统性和效率。

  4. 现代相关性
    当代语境中,“勾捉”已较少使用,但研究古典文献或历史司法制度时仍可能涉及。例如,分析元代法律制度或《水浒传》等作品时,需结合该词理解人物关系与社会背景。

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案例或不同朝代的使用差异,可参考《元典章》《水浒传》原文或相关历史研究论著。

网络扩展解释二

勾捉

勾捉(gōu zhuō)是一个汉字词语,包含两个部首:勾和捉。勾是上部分的偏旁,表示钩子或者弯曲的意思;捉是下部分的偏旁,表示抓住、捕捉的意思。

勾的部首是勾,它的笔画数为4画。捉的部首是手,它的笔画数为7画。

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捕鱼、捕兽等活动。勾捉一般指使用钩子或者手来抓住、捕捉物体。

在繁体字中,“勾”和“捉”的形状和简体字相似,没有明显的差异。

在古时候,勾的写法可能有些变化。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勾的古字形是“箇”,表示箇勾的变形,意思是箭头弯曲的样子。而捉的古字形是“爿”,是手的变形。

以下是一些使用“勾捉”的例句:

1. 他用钩子勾捉到了一只大鱼。

2. 我们需要勾捉证据以证明他的罪行。

勾捉可以与其他词语结合组成新词,如勾心斗角、捉贼捉脏、捉摸不透等。

和“勾捉”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捕捉、抓住、夺取等。

和“勾捉”意思相反的词语有释放、放开、松手等。

别人正在浏览...

傲放表表不怿朝阙成卒陈见虫邪抽剥纯牺倒剪登禅迭谣二坊梗泛宫魂供帐寒冽鹤头书黄堥汇粹虎狼之国教规寄打解巾节义借箸九维即心即佛开阔地开挖宽贳冷节流汗丽亿戾园龙草龙浔漏隙鸾坡买声儿满腹诗书美赡内眦凝明戚促且当榷酤溶消散草撒訫神来寿终正寝寺卿特产穨龄围岩握固五木香无谖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