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勒石的意思、勒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勒石的解释

刻字于石。亦指立碑。《隋书·史万岁传》:“於是勒石颂美 隋 德。” 宋 程颐 《明道先生墓表》:“勒石墓傍,以詔后人。” 明 刘基 《绍兴崇福寺记》:“ 秦始皇帝 东游,勒石自颂之所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公又请倣 汉 唐 故事,择儒臣校正十三经文字,勒石太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勒石"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在石质材料上镌刻文字或图案的行为及成果。该词由动词"勒"(雕刻)与名词"石"(石材)构成动宾结构,最早见于《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的"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李贤注"刻石纪功"即为此类行为的早期文献记载。

从词义发展脉络分析,勒石行为包含三个递进层次:其一指雕刻技艺本身,《说文解字》释"勒"为"马头络衔也",引申为约束性雕刻动作;其二指承载文字的石质媒介,如碑碣、摩崖等实物载体;其三引申为通过石刻实现的纪念功能,如《文心雕龙》所述"碑者,埤也。上古帝皇,纪号封禅,树石埤岳"的铭功传统。

在文化实践层面,勒石主要呈现三种形态:纪功碑(如东汉《燕然山铭》)、记事碑(如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法书碑(如王羲之《兰亭序》石刻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规范释义为"在石上刻字",这一解释既保留了词源本义,又涵盖了书法、金石学等衍生领域。

该词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双重维度:物质层面构成金石学研究对象,精神层面承载着"不朽"的文化观念。如《左传》"三不朽"说中"立言"的物化形态,通过勒石实现"托有形之物,传无穷之意"的终极追求,这一文化心理至今仍影响着纪念碑的建造传统。

网络扩展解释

“勒石”是汉语词汇,主要含义为刻字于石碑或立碑,具有历史、文化和艺术等多重意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勒石”指在石碑、石柱等硬质材料上刻写文字或图案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包括:

  1. 刻字于石:通过凿刻技术将文字或图案永久保留在石面上。
  2. 立碑纪念:常用于记录重要事件、人物功绩或传播思想,如《红楼梦》中提到的“大观园勒石”即为此类应用。

二、历史背景与工序

  1. 古代工程与碑刻:源自古代建筑中固定石块的技术,后演变为碑刻术语。例如唐代《怀仁集王书圣教序》碑末标注“诸葛神力勒石”,说明工序的严谨性。
  2. 技术流程:需将书法作品钩摹后,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再进行凿刻,确保字迹精准还原。

三、文化意义与典故

  1. 纪念与传承:如宋代程颐在墓旁勒石以警示后人,清代提议校正儒家经典并勒石太学。
  2. 历史典故:常见于“勒石燕然”“封狼居胥”等典故,象征功绩永存。

四、现代应用

如今,“勒石”仍用于艺术雕刻和文化展示,如1984年刘海粟题写“板桥书屋”并勒石留存。

五、近义词与扩展

近义词包括“刻石”“镌碑”,反义词如“毁碑”。需注意,“勒石”偶被引申为“稳定局势”的比喻,但此用法较少见。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案例,可参考汉典、搜狗百科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摆饭稗贩边前表妹表缀嬖媵博覈卜征长寐宸纶绰绰楚之平打吵怠容殆无孑遗待要岱岳单句道禁点宝兜率对还放晴封词傅弼辅料高亮海苔溷入歼戮醮酒金铄锦绣江山畸穷鵾皮来历不明阆颠乐心挛朐履穿踵决马克思列宁主义漫泐毛毼贸名免黜髼头泼毛团钳戾桥构乔模乔样青黳柔曼折盘腾趋条系铁轨铜梁屯劄委賮险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