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 缑氏山 。指修道成仙之处。 唐 白居易 《吴兴灵鹤赞》:“ 辽水 一去, 緱山 不迴。”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自负》:“ 薛能 尚书题集后曰:‘纵有 緱山 也无益,四方联络尽蛙声。’”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因此上 箕山 掛瓢, 緱山 弄簫。”参见“ 緱氏山 ”。
“缑山”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与文化内涵的地理名称,其含义可从以下多个维度解析:
缑山即缑氏山,是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府店镇南的一座孤峰,海拔308米,属嵩山余脉。其名源于周朝时期被封于此地的王族“缑氏”家族。
太子晋升仙传说
周灵王太子晋(王子乔)在此骑白鹤升仙,成为缑山最著名的传说。《列仙传》记载,太子晋修道三十余年后,于七月七日显形于缑氏山顶,乘鹤飞升。武则天曾在此立《升仙太子碑》纪念此事。
西王母修道关联
另有传说称西王母(道教尊神)曾在此修道,因她姓缑,故山得名“缑氏山”。
道教福地
缑山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第六十位,历代建有宫观祭祀仙人,如唐代的“青牛观”。
缑山常作为“仙山”意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缑山虽不高,但“孤峰突出,四野平畴”,扼守轘辕古道,东望嵩岳,西眺龙门,北瞻黄河,自古为战略要地与观景胜地。
“缑山”既是具象的山岳名称,也因神仙传说和文学渲染成为象征修道成仙的文化符号。
《缑山》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秦朝时的一个山名。
《缑山》的部首是缶(fǒu),总共有12个笔画。
《缑山》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缑"音为"gōu",是指一种青铜器。"山"是表示山峰的意思。繁体字为「緱山」。
《缑山》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为「緱山」。
1. 我们计划下个月去爬缑山。
2. 缑山是中国的一处历史名山。
缑山没有具体的相关组词。
嘉陵江、太行山、华山
大平原、大海洋、贵州盆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