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瘸腿。 清 吴锡麒 《点绛唇·中元夕观盂兰会》曲:“高掛起赦罪牌儘阿鼻狱跂脚蒙头一齐放出,明贴上祀孤榜纵鬼门关披枷带锁普例容过。”
(2).跷起脚。 清 曹寅 《题萧灵曦临清閟阁图时徐史折花插瓶以付之》诗之四:“山川 建业 原如画,谁禁江亭跂脚眠。” 清 黄遵宪 《游箱根》诗:“我方跂脚眠,梦骑赤龙舞。”
“跂脚”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该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瘸腿
指腿部残疾或行走不便的状态。例如清代吴锡麒在《点绛唇·中元夕观盂兰会》中写道:“跂脚蒙头一齐放出”,此处通过“跂脚”与“蒙头”并列,描绘受困者的狼狈形象。
跷起脚
表示抬起脚后跟的动作,常用于描述站立或张望的姿态。如清代黄遵宪《游箱根》诗句:“我方跂脚眠,梦骑赤龙舞”,通过“跂脚”展现悠然自得的休憩场景。
注意:以上释义主要基于古典文学作品,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如需更权威的考证,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等专业辞书。
《跂脚》是一个汉字词汇,它有跣的音读和意思。跣是指光脚无鞋的状态,特指在户外行走时没有穿鞋袜。
《跂脚》这个词拆分的部首是⻊(足)和⼀(一)。它总共由11个笔画组成。
《跂脚》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古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简陋,大多数人没有鞋,因此在户外行走时常常光脚,这种状态被称为跣。而跂脚则指的是以光脚的方式缓慢行走。跂脚这个词通过演变和扩展而来。
《跂脚》的繁体字是「躡腳」。在一些中文文献或书籍中,人们可能会使用这个写法。
在古时,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跂脚》这个词在古代可能写作「蹜腳」或者「蠋腳」。
1. 他赤脚跂脚地走在田间。 2. 夏天的海滩上,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跂脚奔跑。
与《跂脚》相关的组词有:跣足、裸足、脱鞋、露脚等。
近义词包括:光脚、赤脚、无鞋等。
反义词包括:穿鞋、披毛、戴帽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