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褒衣”。亦作“裒衣”。1.赏赐的礼服。《礼记·杂记上》:“内子以鞠衣、襃衣、素沙。” 郑玄 注:“襃衣者,始为命妇见加赐之衣也。”《礼记·杂礼上》:“復,诸侯以襃衣、冕服、爵弁服。” 郑玄 注:“襃衣,亦始命为诸侯及朝覲见加赐之衣也。” 清 黄宗羲 《高旦中墓志铭》:“五君子之祸,连其内子。 旦中 走各家告之,劝以自裁。 华夫人 曰:‘诺,请得褒衣,以见先夫于地下。’”
(2).宽大之衣。《汉书·朱博传》:“又敕功曹:‘官属多襃衣大袑,不中节度,自今掾史衣皆令去地三寸。’” 宋 梅尧臣 《送杨辩青州司理》诗:“儒者服褒衣,气志轻王公。”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侯》:“军中无以为娱, 马 乃选兵丁中之韶美者,傅粉女粧,褒衣长袖,教以歌舞,日夜会饮於穹幕中。” 王建中 《蒋翊武事略》:“监守者以其裒衣大袖,且垂辫,与所捕诸人异,释之。”
关于“襃衣”一词的解释,可能存在字形混淆或讹误。根据现有资料及字形分析,推测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字形讹误的可能性
“襃”为“褒”的异体字,因此“襃衣”可能应为“褒衣”。
与相似词汇的关联
若用户实际想问“褧衣”(jiǒng yī),则其含义为:
其他相近词汇参考
搜索结果中还提到“綀衣”(shū yī),指粗麻衣,宋代诗词中多用于描写朴素衣着,如张先《西江月》“綀衣袖卷寒风”。但此词与“襃衣”关联性较低。
建议:若需准确释义,请核实原词出处或具体语境。若为“褒衣”,则指向宽大礼服;若为“褧衣”,则指向嫁衣罩衫;若为其他写法,需结合更多文献佐证。
襃衣(bǎo yī)一词的意思是“披在身上的衣物”。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 “衤”(衣服部分),右边是 “包”(遮盖的意思)。总共有13个笔画。
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襃衣”在繁体字中的写法和简体字是一样的。
古时候,“襃衣”这个词的写法有所不同。在楚簡中的“襃”字是由“衤”和“包”组成的,与现代写法相同。在古代文献中,“襃衣”也有时被写作“勹衣”,但意思都是一样的。
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使用较少,但以下是一个例句:“她把襃衣披在身上,走出了房间。”
与“襃衣”相关的组词有“襃帽”、“襃裙”等,它们都指的是特定类型的衣物。
与“襃衣”相近义的词语有“披风”、“外衣”等,而相反义的词语则是“脱衣”、“解衣”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