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公私合营的意思、公私合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公私合营的解释

[joint state-private ownership] 政府和私人或商业机构共同经营

公私合营企业

详细解释

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形式,分为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公私合营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指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通过政府参股、共同管理等方式,将私营企业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经济形式。其核心特征为“国家主导、公私共管”,在所有制和经营权层面实现融合。

从历史背景看,这一模式主要实施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大陆。根据国务院1954年颁布的《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政府通过注资、派驻管理人员等方式参与私营企业经营,并逐步扩大公股占比。《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将其定义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

在具体运作中,企业利润按“四马分肥”原则分配: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和资方红利各占一定比例。这种分配机制既保障了私营工商业者的权益,又为公有制转型奠定了基础。至1956年,全国私营工业户的99%实现公私合营,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基本完成。

该经济形态于1980年代随改革开放逐步退出,其历史经验为后续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修正案明确“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标志着经济体制进入新阶段。

网络扩展解释

公私合营是中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公私合营指政府(公方)与私营企业主(私方)共同经营企业,通过国家资本介入逐步将私有制转化为公有制。其核心是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在企业内部结合,政府通过派驻公方代表掌控经营管理权。

二、历史背景与阶段

  1. 实施时期:1953-1956年,作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核心政策。
  2. 两个阶段:
    • 个别企业合营(1954年前):针对大型私营企业,通过增加公股、派驻干部实现部分国有化。
    • 全行业合营(1956年高潮):不分企业规模,按行业整体改制,标志私营经济基本消亡。

三、核心特点

  1. 所有权变革:企业由资本家私有变为公私共有,公方代表掌握领导权。
  2. 分配制度:实行“四马分肥”原则,利润按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职工福利、资本家股息四部分分配。
  3. 法律依据:1954年《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合营程序与权益保障。

四、影响与争议

五、现代延伸

当前“公私合营”概念已扩展为PPP模式(如BOT、BOO),指政府与社会资本在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但与此前历史阶段性质不同。

如需了解具体案例或政策细节,可查阅《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原文或相关经济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扳龙附凤曹偶冲逸当红灯煤谔节番宿风母飌师干贝高名大姓蛤蚧乖互和胜吼号后王黄幡皇庭监禁进帆竞渡船金箍棒吉庆就贡磕擦擦壸术乐士猎获临崖失马鸾纛卵盐沦溺马圉名达岷益缪龙拟物偶函数槃互聘弓缾沈簪折钱根轻比穷崖絶谷鹊巢鸠占僧户筛罗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世爵鼠标器説书殊释跳蚤铁杵磨成针庭长玩意账顽尊围腰无世雾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