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夷的意思、民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夷的解释

犹民众。古代用于少数民族。《后汉书·刘虞传》:“ 虞 初举孝廉,稍迁 幽州 刺史,民夷感其德化,自 鲜卑 、 乌桓 、 夫餘 、 秽貊 之辈,皆随时朝贡,无敢扰边者,百姓歌悦之。”《隋书·豆卢勣传》:“民为之謡曰:‘我有 丹阳 ,山出玉浆。济我民夷,神乌来翔。’”《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家在 凉州 ,奕世豪望,为民夷所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民夷”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核心释义

“民夷”为古汉语复合词,由“民”与“夷”组合而成:

二、历史语境与用法

  1. 政治统合象征

    古代文献中,“民夷”常用于强调政权对中原与边疆的统治,如: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民夷安业,将士用命。”

    此处指孙权治下百姓与归附民族安居乐业,体现政权稳定。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三国志》

  2. 华夷之辨的实践

    词义隐含“华夷秩序”,如唐代《通典》载:“民夷杂居,风俗各异。”

    反映中原王朝对多民族共居地的治理观念。来源:杜佑《通典·州郡典》

三、现代语义演变

当代汉语中,“民夷”已非常用词,但台湾地区仍保留部分用例:

四、权威词典收录

  1. 《汉语大词典》(1997):

    “民夷:民与夷。泛指百姓与边疆民族。”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第6卷第1283页。

  2. 《重编国语辞典》(台湾):

    “民夷:人民与夷狄。指国家全体之民。”

    来源:台湾“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链接

结语

“民夷”是承载古代中国民族观的历史语汇,其释义需结合“华夷体系”背景理解。现代使用多见于学术或特定法规,日常语言中已被“国民”“民族”等替代。

网络扩展解释

“民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分析理解:

一、基本释义

“民夷”由“民”(平民百姓)和“夷”(古代对少数民族的泛称)组合而成,整体指代民众,尤其用于描述边疆少数民族群体。例如《后汉书·刘虞传》提到“民夷感其德化”,这里的“民夷”即指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民众。

二、详细解析

  1. 词义演变

    • 最初指代普通民众与边疆民族,如《隋书·豆卢勣传》中“济我民夷”指代需要救助的百姓和少数民族。
    • 在部分语境中,“夷”被引申为“平庸”,如提到其可形容“无特殊才能的普通人”,但此用法较少见,更多见于现代解读。
  2. 历史应用
    主要用于政治治理和边疆记载,如《资治通鉴》中“为民夷所附”描述地方豪族对民众的号召力,《三国志·张鲁传》也以“民夷便乐之”体现治理效果。

三、使用场景

四、相关辨析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三国志》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乡百里君白首穷经悲顇博物多闻诚祈持复厨头灶脑翠帽胆小如鼷典型环境砥磨对接多早晚放话風痹风笙敷畅葛面功迹瞽旷滚利钱扢支轰烈红样徼守接墒谨惜巨款旷竭老大难老汤鍊丹灵龛乱悖轮豳轮腚使风纶命猛击篾笼蜜云龙默而识之磨蝎宫念念不忘盘搅僻侧辟邪烬钤奴清风饭碶牐日晕髾髮四角俱全送气苏秦桃花运畋游挑治祥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