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攻社的意思、攻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攻社的解释

谓击鼓惩戒土地神。 汉 王充 《论衡·顺鼓》:“《春秋》之义,‘大水,鼓用牲於社。’……阴胜,攻社以救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攻社"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无直接收录,其含义需结合古汉语语境及历史文献进行考释。从构词法看,"攻"可解为"攻击、责难","社"指土地神或祭祀场所(社稷)。综合古代文献记载及学术研究,"攻社"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一、古代禳灾祭祀仪式 指通过象征性责难社神(土地神)来祈求消灾的仪式。见于《春秋》记载的"焚巫尫"相关事件,如《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鲁国大旱时"欲焚巫尫",注疏家认为"攻社"即此类禳灾仪式的延伸。其核心逻辑为:当社神未能履行庇佑职责(如旱灾),人们通过"攻"(责罚)社坛的象征行为,迫使神灵履行职责。

二、对特定宗教组织的批判行为 现代语境中可引申为对某些结社团体(尤指民间宗教组织)的抨击或取缔。此用法源于"社"的"团体"义项,如清代档案中"邪教结社"的表述。但需注意,此属引申用法,非固定词条。


学术依据与文献参考:

  1. 《周礼·春官》郑玄注

    记载"大雩"(求雨祭)时"攻祭"仪轨,贾公彦疏解"攻"为"责让",此为"攻社"仪式的礼制渊源(《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2. 杜预《春秋左传集解》

    释僖公二十一年旱灾"焚巫尫"事件,提出"巫尫主祷雨,欲焚之者,以祭天而责之也",揭示"责神"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 王贵元《古代祭祀文化词汇研究》

    指出"攻社"属"转嫁灾责型祭祀",通过象征性破坏社坛转移灾祸(商务印书馆, 2015, p.128)。

  4. 杨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分析旱灾祭祀中"攻社"与"曝巫""焚尫"的仪式关联(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p.76)。


说明:因"攻社"属古汉语冷僻词,现代词典未收录,释义依据历史文献及权威学术著作。部分参考来源可通过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ncpssd.org)检索相关书目。

网络扩展解释

“攻社”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攻社”指击鼓惩戒土地神,是古代应对自然灾害(如洪水)时的一种祭祀或禳灾仪式。


二、出处与背景

  1. 文献来源
    该词最早见于东汉王充的《论衡·顺鼓》,其中提到:“《春秋》之义,‘大水,鼓用牲于社’……阴胜,攻社以救之。”
    古人认为自然灾害是阴阳失衡所致,通过击鼓震慑土地神(社神),以求平息灾祸。

  2. 仪式意义
    在“攻社”仪式中,“攻”并非武力攻击,而是通过击鼓、献祭(如用牲)等方式表达对神灵的警示或祈求,属于古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具体表现。


三、字义分解


四、现代使用

“攻社”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仅见于文献研究或特定历史语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论衡》原文或古代祭祀文化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黯约傍施嶒崭搽拳骋驰愁蹙船队凑手村酿错立打拱的笃戏得意忘象丢撘斗纲多承笃向放狂忿邑福命頫首根水鳏夫古定刀滑和惶愕花砖嘉谟嗟呼眷怜康老子坎陷跨立媿荷库收駡駡咧咧眉泉莫如瓯蚁披沥柔伏软木画睿武如指诸掌三尺锋三月升则省札数伏澍意贴隔壁亡散微生物问安视寝文章宿老无传险徵詨讹下说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