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都畿的意思、都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都畿的解释

(1).京都及其周围地区。 晋 皇甫谧 《<三都赋>序》:“而却为 魏 主述其都畿弘敞丰丽,奄有诸华之意。” 唐 白居易 《议罢漕运可否策》:“然都畿所理征赋不充,故岁漕 山 东穀四百万斛,用给京师。”《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王建》:“ 唐 室多故,东方诸镇,兵接都畿,公当归相天子,静中原以固根本。”

(2). 唐 道名。辖今 河南省 西部。《新唐书·地理志一》:“ 开元 二十一年,又因十道分 山南 、 江南 为东西道,增置 黔中道 及 京畿 、 都畿 ,置十五採访使。”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唐》:“ 明皇 增饰旧章,分十五道,曰 京畿 ,曰 都畿 ……曰 岭南 。”原注:“ 都畿 ,治 东都 , 河南 陕 、 汝 、 郑 、 怀 等州属焉,分 河南 道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都畿指古代王朝都城及其周边由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核心区域,兼具地理、行政与象征意义。该词源于“畿”的本义——王都所领的千里之地,后与“都”结合强化都城核心地位。其内涵可从三方面阐释:

一、地理与行政范围

特指以都城为中心、半径约五百至一千里的直属管辖地带。如西周推行“王畿”制度,以镐京(今西安)为核心,划分甸服、侯服等同心区域,形成“邦畿千里”的统治架构。唐代设“都畿道”,涵盖东都洛阳及周边二十余州,直属中央管辖,体现行政集权化特征。

二、政治与军事功能

都畿是王朝权力中枢与经济命脉:

  1. 政治象征:如《周礼·地官》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畿内礼制建筑与官署布局彰显王权威仪;
  2. 军事屏障:汉代以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拱卫长安,屯驻精锐部队防御外患;
  3. 赋税重心:唐代都畿道承担全国漕粮转运,洛阳含嘉仓储粮占帝国税粮半数,维系都城运转。

三、文化与社会意义

都畿区集中了最高文化机构(如汉代太学、唐代国子监)与贵族阶层,形成精英文化圈。《洛阳伽蓝记》载北魏洛阳“门巷修整,阊阖填列”,佛寺千余所,反映畿内宗教与文化繁荣。同时,畿内户籍管理严格,《唐律疏议》规定畿内居民需承担特殊徭役,形成区别于外州的社会结构。

现代学术延伸

今“都畿”一词主要用于历史研究,其制度演变可追溯至西周分封制,经秦汉郡县制强化,至唐宋道/路制完善。学者指出,都畿的兴衰直接关联王朝稳定性,如安史之乱后唐代都畿道解体,加速中央权威衰落。


参见

  1. 北京大学《周礼》研究数据库:王畿制度考释
  2. 中国社科院《唐代行政区划史》:都畿道的建制与职能
  3. 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三辅军事布局研究
  4. 国家图书馆《洛阳伽蓝记》数字化文献:北魏都畿文化

网络扩展解释

“都畿”一词的含义可从历史语义和行政区划两个层面解析,结合多来源信息综合如下:

一、基本含义

“都畿”原指国都及其周边地区,由“都”(国都)和“畿”(京畿,即都城管辖范围)组合而成。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周朝,后泛指历代王朝都城所在的核心区域。

二、历史演变与行政区划实例

  1. 唐代“都畿道”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朝廷将全国划分为十五道,其中“都畿道”以洛阳为中心,管辖今河南省西部的陕州、汝州、郑州、怀州等地。其范围与“京畿道”(长安周边)并列,成为重要的行政分区。

  2. 词义扩展
    晋代文献如皇甫谧《三都赋序》中,“都畿”已用于描述京都的宏大规模,如“都畿弘敞丰丽”。此后该词逐渐演化为对重要城市地位的比喻,现代语境中可指代具有核心影响力的都市区域。

三、使用场景与注意事项

四、相关概念辨析

“畿”单独使用时,特指国都附近的直辖地区(如“畿辅”),而“都畿”更强调都城与周边行政一体化的概念。唐代的“都畿道”则是这一概念的制度化体现。

别人正在浏览...

昂首挺胸鄙笑不胜其苦常平本钱成化窜轶弟媳妇冬裘堆红法律意识凤簪覆酱负雀高号铜亘连鬼薪国格和习画扉画阁会语糊突狡巧津吏救失剧盗柯舒快果疗法鸾俦论酬马蜂窝昧履梦云娜袅南来北往泥子襻膊篷索朋娅偏载裒割潜让牵丝戏切诊丘门全新入夜三公子山查刹寺身样湿浊摅写所后蛙神未辨菽麦慰藉闲厠鞋头